【转载】教学手段朴素些亦无妨
(2022-06-04 10:26:22)教学手段朴素些亦无妨
原创 顾志能 顾志能与教学创新 2021-09-22 13:02
依托先进的电教设备,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成为课堂的典型特征。如今,不仅信息素养高超的年轻教师喜欢这样上课,就连很多年长的教师,也慢慢地被“同化”了。
教学手段能与时俱进,是件好事,但也需要辩证地审视。前几日听到了几节课,教师运用的教学手段都很新颖,但我隐约觉得,有些教学手段意义并不大,甚至还起反作用。
这是一节二年级的计算课。课始,教师运用教学软件(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某品牌一体机自带的),让学生玩一个口算游戏。游戏是“双打”式的(如图所示)——两位学生站在一体机面前,口算题目从上往下快速地“掉下来”,学生看到哪道题目的答案是对的,就要立即点击它,最后根据答对题目的多少比较出胜负。
比赛开始了,系统自带的快节奏音乐,撩人心魄,下面观战学生的嘈杂声,乱人心绪。两位学生显然有点不习惯,一轮下来,一位学生答对3题答错1题,一位学生答对4题答错3题,两人还各有好多题目没答。
第二轮,换两位学生参与,结果相似,课堂气氛更“热烈”。
教师宣布“游戏到此结束”,情绪高亢的学生们有点依依不舍……
不知有多少读者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玩过这个游戏?不知道你们是否也是这么组织学生玩的?
我个人觉得,如果老师们也是用这个教学软件、采用上述方式开展口算练习,那实在是意义不大。
为什么这么说?
一是效益低。如上过程,只有四位学生真正练到了,其他的学生基本上都在看热闹(虽然教师要求他们也要口算,但是算了没有,正确与否,根本无法把控,无从得知)。5分钟的时间,却是如此小的参与面,教学的效益实在有些低。
二是质量差。参与练习的四位学生,因为氛围所迫(快节奏音乐和他人嘈杂声),他们心神不宁,难以静心地进行口算,所以练习效果很差——错误率极高就是明证。又因为条件受限,如学生站在一体机下面,眼睛紧贴屏幕,他们视线所能看到的就是掉到最下面的口算题(设计游戏的人一定没设身处地地想过这场景),仓促导致慌乱,所以或反应不及,或错误高发。
另外,屏幕上过小的文字影响其他学生的视力,电子游戏形式对学生产生的不当“诱导”,等等弊端,就不再详述了。
问题的根源,就出在这个新颖的教学手段身上——花哨有余,实效欠缺。
有经验的教师也一定已经联想到了某种可以替代它的传统教学手段。
对,口算卡片!
试想之,如果这些题目,我们做成口算卡片(卡纸或磁贴,白粉笔手写),大一点,任意叠放。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逐张呈现,可让学生每人记录答案,也可让学生举手口头回答。材料简单,随写随用,可反复使用,可任意更改;呈现时,时长可灵活控制,甚至可以停下来分析讲解……这样的形式,效果比那个游戏强了很多很多。
这种历经实践检验过的传统教学手段,有何不好,为何不用?
如果实在觉得手段太过传统,浪费了教室里的先进设备,那么,最简单地用上PPT,做成一道道大而清晰的口算题,课堂上边单击边播放,效果也比前面的电脑游戏好。如下面的课件截图(逐题出现,有多屏),很朴素,很实用。
使用游戏软件开展教学,估计教师也只是偶尔为之,我们也许不必太过在意,但另一节高年级的分数应用题的课,则让我对新颖教学手段的使用产生了真正的担忧。
这节课是“稍复杂的分数解决问题”,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来分析分数乘法应用题(学生是第一次正式学习这类线段图)。
教师呈现情境,引导学生读懂信息后,运用线段图分析题目就开始了。让人想不到的是,线段图居然是借助一个制作好的课件逐步呈现的,包括已知的信息和要求的问题,如单位“1”的线段,平均的份数,比单位“1”长的部分,等等。总之,结合师生的对话,教师运用课件把线段图形成的全部过程有序演示完毕。
教过六年级的教师都知道,教会学生把一道分数应用题转化为一个正确的线段图,能借助线段图来直观地呈现和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那是分数应用题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目标(尤其是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具体地讲,就是学生要会找单位“1”,会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并在线段前面标注内容,在上面标注“1”,在下面标注具体量——已知或未知);然后找得到和它比较的量(还涉及到部总关系和并列关系,本题为并列关系),把它画得和单位“1”一样长,然后根据是比单位“1”多或少,再增长或减短线段;最后,还要把多或少的部分,在线段上面标注相应的分率,在比较量下面标注已知或未知的量……
一句话,画这个线段图是一项很不容易的技能。
根据我的经验,教这个技能,可以利用黑板,在引导学生思考或讨论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现场示范完整的画法,尤其对上文所讲的各个细节作必要的说明或强调。在此过程中,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他们会印象深刻,愿意模仿,在自己尝试时(或修改已有尝试时),就能画对学会。
板书的现场示范,其效果根本不是放一遍课件所能比拟的。
遗憾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淡化乃至丢弃板书,而自愿被课件所牢牢束缚。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想表达如下的个人观点:
1.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与教学手段的“新颖”程度,并无本质关联。有时候,过于追求教学手段的“新颖”,反而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2.传统的教学手段,如卡片、板书、板贴、实物教具、学具、学习单等,绝不过时,只要有利于教,有利于学,我们都可以且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大胆地使用。
3.教学手段简单、朴素,却能灵活运用,用出效果,绽放内涵,更能显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能力。
听课偶感,分析粗浅,一家之言,仅和老师们探讨。
前一篇:【转载】夏永立:“抛秧”的启示
后一篇:朱永新谈读书100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