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崇辉数学名师工作室
高崇辉数学名师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374
  • 关注人气:2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前言解读

(2022-05-29 22:15:04)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

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值得关注: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教育要关注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人民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变化紧密相连,关注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变化,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

二是“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德育为先一直为新课程改革重视,方向正确,需要积极坚持。智育水平也受重视,需要继续提升水平,体育美育有些弱,需要加强,劳动教育以前没有得到落实,现在要落实。五育并举,五育皆重要,现在要提升优势,补足短板。

三是“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来,义务教育首次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志着义务教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时代正式开启。

二、修订原则

(一)目标导向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二)问题导向

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创新导向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三、主要变化

(一)课程方案

1.完善了培养目标

2.优化了课程设置

3.细化了实施要求

(二)课程标准

1.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被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各个国家的教材当中都会强化这一方面的教育内容。这一次的课标修订,重点关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呈现。

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的修订除将部分内容安排的学段做了调整外,如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重点是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如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整为“数与运算”,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又如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了教学评的闭环。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四要素。原来的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为此2022版课标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并作了描述,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除此之外,新课标通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增加教学、评价案例等方式增强了新课标的指导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加强了幼、小、初、高的学段衔接。

4.增强了指导性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5.加强了学段衔接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