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4时计时法(三稿)

(2022-05-22 08:12:28)
24时计时法(三稿)
原创 杨吟、顾志能 
备课建议:
1.本课的研究已“渐入佳境”,感兴趣老师请细读文稿,尤其是最新的改进设想。
2.我们将于本月17日举行教研活动,展示此课。本课的终稿及视频,活动后将挂在本公众号中,敬请留意。
一、试教情况简介
在二稿中,我们提出如下的改进设想:
课始充分暴露学情,借助学情资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围绕问题开展的探究,过程要更清晰,释问要更有效。
根据上述设想,童欣老师调整教学设计,再次进行了试教,课堂效果提升明显。

1.重设引问材料,学生提问有改善
引问材料从原来的“春假作息安排表”改为“借助钟面情境,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之后,既直接暴露了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已有认知,又避免了提问时很多无关信息的出现。

800、1100、1300、1800、2000五个时间的出现(板书),包括学生经验的介绍(如不需要时间名词、下午的时间要+12),使得后续开展的学生提问总体较为顺利,与预设基本相符。
2.优化探究过程,释问效果有改善   
一是对24时计时法“好处”的探究,我们采取回归普通计时法(学生再写→板书记录),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实现自悟——24时计时法简单明了。
 
二是“为什么下午1时后的时间要+12”的探究。我们给出了学习单(如图),便于学生探究和表征。结果,很多学生都较好地表达出了想法。实践证明,这个探究是可行的。

借着学生的表达,教师将钟面转化成时间尺(如图,此处步骤较细,不作详述),学生清晰地理解了为什么上午的时间不变,而下午的时间需要+12,释问效果较好。

 二、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1.引问材料设计和问题记录方式再优化
我们觉得课始先暴露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知,虽然较为开放,但对激发学生产生问题的刺激度还是不够,所以学生提问还是不聚焦。另外,释问时再让学生用12时计时法表示,以形成对比材料,这样的过程既逻辑不顺,又显得拖沓。
改进设想:先旧知再新知,更多信息刺激,引发思维聚焦
(1)给出钟面(带情境),请学生用原有知识表示钟面上的时间(口答),教师板书记录。计划通过800的冲突,引出需要加时间名词。
(2)暴露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认知。揭题,请学生以同桌讨论的方式尝试把以上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学生口答,并呈现出关于24时记时法的经验。
(3)以板书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材料,刺激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提问。预设学生会提的问题有:为什么上午的时间不变,下午的时间要+12?24时计时法为什么不用加时间名词?24时计时法的好处?以前的计时法叫什么计时法?……教师以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记录问题(板书红色字体部分)。

2.释问过程再优化,重点再突出
在二稿中,我们是先去解决“为什么要有24时计时法(即好处)”,再去解决“为什么下午的时间要+12”。为此,有两次“探究”,用力分散,且第一问探究味不浓。经过分析,我们觉得,“为什么下午的时间要+12”是应该核心问题,只要这一问题能够真正理解了,那么其它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改进设想:紧扣核心问题,重点突破
(1)第一板块:教师明确提出先探究“为什么下午的时间要+12,而上午的时间不变”。
此问题的教学过程与上节课基本相同,需要做强的就是借助时间尺让学生的理解更到位。
(2)第二板块:学生自主解决剩余的三个问题。
当核心问题解决之后,剩余的多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反馈交流中,教师恰当引领,逐个解决。
如上过程,探究聚焦,轻重有别,节奏合理,形式灵活。
3.练习设计再优化,课末拓展求新意
练习主要是在文字情境中能判断出哪些是24时计时法,并能与12时计时法相互转换。
在再次感受24时计时法的广泛应用和优点之后,引导学生产生“既然24时计时法这么好,为什么生活中的钟面都做成12时”的疑问。计划给出24时的钟面,让学生尝试分析(思考),教师视情况引导释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