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这样的题目不妨说声“好”
(2022-05-10 14:28:48)这样的题目不妨说声“好”
原创 顾志能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里很多老师都在转发或点评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家长,说的是上海闵行区三年级新近期末考试中的一道题目,原题如下:
乐器商店新进了9把小提琴,共花了3600元,售价合理的是(
)。
A. 498元/把
B. 400把/元
C. 498把/元
D. 400元/把
据文章介绍,这道题目,大部分孩子都做错了,他的孩子也没能幸免。但是,这位家长却并不怪出题的老师,反而喊出“讲真,闵行区的三年级数学统考卷出了一道好题”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对这道题目的看法。
这样的题目真的是好题目吗?亲,您怎么看?
有点故意引诱孩子上当的味道。
这还是考数学吗?三年级的孩子哪知道进价和售价呢?
这么出题,现在教书真的不容易啊!
虽仅是片言只语,但我们可从中看出,老师们并不认可这是一道好题,言语背后还透露着一些情绪。
老师们之所以不认可这道题目,据我猜测,主要是怪怨出题者不按套路出题。如,既然题目中写了3600和9两个数,那么要研究的就应该是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但这道题目的问题却故意跳到售价那里去,学生一不小心都会上当,这样出题显然太过阴险了,让人不舒服。再如,假设你出一道题目想要考计算能力,那么就聚焦一些,口算、估算或笔算均可,加减乘除也无妨,但不能像现在那样,又要计算,又要联系生活,又要推理,还要关注单位名称(“元/把”和“把/元”)。这究竟是在考什么内容呢?……
总之,遇到这样的题目,哪怕老师们平时给孩子练的题目再多,分析讲解得再辛苦,也是白搭——学生没这种经历,缺少应对经验。这样的题目,会让老师们感到“辛苦付出白忙活,教学工作没方向”,所以,要老师们说这样的题目好,不抵触,那是不可能的!
作为在一线教书二十多年的我,非常理解老师们的想法。谁不希望自己的教学有针对性,有实效性,能让学生学有所获?谁不希望自己扎扎实实教了一个学期,期末考试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但是,笔者仔细想了下,觉得对于这个事情,老师们应当转变观念,不仅不需要抵触这样的题目,反而可以从这样的题目中获得启示。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笔者从三个角度,简要谈谈这样的题目所具备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有人说,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很强,但质疑意识不强,因此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觉得,这跟我们提供给学生的题目(不仅仅是数学题目),其答案的封闭性和确定性紧密相关。在学生的解题经历中,只要是老师给的题目,就一定有答案,只要题目中的条件,这些条件就一定指向于问题……这种思维的定势,会使得学生不断减少对信息的主动质疑和辨析,久而久之,思维弱化,能力降低。
而上述题目,9把小提琴共花了3600元,有两个信息,但它们却并不直接指向于问题,或者说即使算了3600÷9,也并没有解决问题。这种情况,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认识到,不是给的信息都跟问题直接相关,不是信息简单一算就能得出答案,等等。我们的学生,若能经常性地经历这样的学习,质疑能力、思辨能力就能得到锤炼,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等就会得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题目不就显得非常有价值吗?(想起一事:当年“船上75头牛,34只羊,船长多少岁?”一题,不也具有如此功效吗?)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认真审题,读懂信息,准确理解,严谨思考,回顾反思,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学好数学乃至学习任何知识的重要习惯。如看到上述题目,就应当读懂语句,想清楚9的含义、3600的含义,知道问题问的是什么(尽管此时不是很明白“售价”及“合理”的含义);然后联想到9和3600之间可算出的是什么,并进行口算,得出400;再将算出的结果与问题进行对照,发现并不是所求的问题;此时,再进一步思考“售价”的含义,通过对四个选项的阅读,发现有498,联想到“要有赚头”,一定要比400大;再对比两个498,发现其单位不同,于是思考辨析;最后,回过来纵观整题,确认答案……
以上过程也许是理想化的,但是,一个学生,若能经常经历这种认真审题、严谨思考的学习过程,对其解题能力的提升,对其后续学习的进步,都是极为有益的。上述的题目,相比常见的题目,这样的功能更为凸显,更能逼着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因此自然可称之为是好题。
三、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有一些教师评价说,数学题是要联系实际生活的,但是要贴合学生,要离学生生活实际近一些的,像这种进价、售价等,那是成人关注的事,离学生远了,好像并不适合学生研究。也有人戏言,“赚差价”这种不太崇高的事情,似乎不具太多的教育价值。
在我看来,此题将真实的生活问题引进来让学生去解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首先就值得肯定。我们现在做的太多的题目,都是那些无法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的假情境。
至于知识离学生远近的问题,现在的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多,他们对进价、售价这些知识并不会太陌生或不理解,我们完全可以放心让学生去尝试解决。即使真的有少部分学生不理解的,通过这样的考题,可引发他们后续去关注、了解这些课外信息,这不也是好事吗?
至于题目的教育价值如何,读者不妨看看写文章的那位家长的意见,他对此题的最认可之处,就是觉得此题可让孩子明白“盈利”这个名词的实际含义,感受到它重要的社会意义。
以上文字,仅是笔者个人陋见。笔者已不在一线,也许“看人挑担轻”,也许“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笔者觉得,一道题目,倘若可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可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改变,这样的题目是可以给它说声“好”的!
当然,在大家尚未完全适应之前,这样的题目少一些,坡度缓一些,相信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如有教师提出将这个题目修改为“如果你是商店老板,你觉得售价合理的是(
)?”这样的意见有道理,也很中肯。
后一篇:认识钟表的知识点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