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为什么不用十笔的“钱”字来记录

(2022-04-11 10:47:53)

为什么不用十笔的“钱”字来记录

原创 童欣 顾志能与教学创新 

 

【导读】为什么要用五笔的“正”字来记录,却不用十笔的“钱”字呢?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怎么办?团队成员童欣老师的教学故事,生动有趣,反思深刻,很值得一看。

 

这是一节普通的二年级统计课——“用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整理”,课上几位同学的精彩发问,给这节课带来了意外,更带来了精彩。

“按照学号,把最喜欢吃的水果说出来,每个人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比一比谁的方法又快又好。”我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学生一个个地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水果,有橘子、香蕉、苹果等。其他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不同的方法记录着。有的用符号,如短点、√等;有的直接记录了学号;有的用画“正”字的方法。结束后,我组织方法分享,学生们发现虽然记录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成功地统计出了结果。

 

为了让学生对“正”字统计法的特点感受更深,我顺势引导:“同学们真厉害,用了这么多方法解决了刚才的难题,那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呢?”

不出意外,短点、√、记学号等方法,很快因不易数、复杂等缺陷被学生淘汰了,学生们也小结到“正字刚好是五笔,只需要数出几个字,然后利用乘法就很容易算出数量了,比其他方法都要简便。”

听到这样的小结,我觉得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体会,就准备展开练习以进一步巩固方法、增强感悟。

就在这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有学生表示有问题要提。我有些疑惑,会有什么问题呢?

“童老师,我觉得五笔的字有很多,干嘛非得用‘正’字啊?”

一瞬间,我有点懵,尽管我知道大致的道理,但我没想过这事要让学生也明白,所以课前根本没有预设。怎么办呢?正在犹豫间,看到有同学好像要发言解释,于是我便顺势把球踢了出去。

“老师,我觉得他问得很好。我的姓氏‘钱’,我数过了,刚好是十笔。以前我们都觉得十比五在计数时更方便,所以干嘛不用这个十笔的‘钱’字来记录呢?”小钱同学的发言,不是救我,而是直接将我逼到了绝境。

怎么处理呢?要回答,我也没有完全想明白;说这是数学上的规定,又好像很牵强;再让其他学生解释,那还是算了,可能会抱薪救火。

无奈间,教学的“经验”发挥作用了。

我面带笑容,亲切地说道:“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好的问题!是啊,为什么不用十笔的‘钱’字,而却要使用五笔的‘正’字来记录呢?‘正’字统计法究竟有什么好的呢?这个话题,就作为今天的思考题,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思考和探究吧。”为了显示诚意,我又补充道:“明天课前把原因说得最完整、最有道理的同学,老师有奖励哦。”

下课后,我急急忙忙地打开电脑,搜寻原因。一查,才知道自己今天幸亏没现场解答,因为我所知并不全——“正”字每笔横平竖直,结构简单,书写效率高,不易写错;“正”字笔画是五画,简单易数,便于计算;与古时候的记账有关,有“公平、公正”之意……

到了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们化身为了一个个小老师,上台展示着他们的理解。课堂气氛热烈,精彩无比。

小何同学汇报道:“我告诉你们,‘正’表示公平、公正,比‘钱’更有意义。”

“那为什么不用‘平’,也是五笔啊?你说得不完整,我觉得‘正’字的笔画横平竖直,记录方便,比‘平’好。”小陈同学立马反驳。

“如果用‘钱’字来记,不仅笔画多,而且各种各样的,很麻烦。”小李同学到黑板上边画边说。

“嗯,既方便,又有内涵,‘正’字的确厉害。”我适时引导。

“我回去试过了,虽然‘钱’是十笔,但是不太容易数没完成的字,没有‘正’字方便。”小钱同学讲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什么意思呢?我写一个没完成的‘钱’字试试。”我顺势跟进。

……

几分钟的汇报时间在热烈的气氛中很快过去了,学生们充分地交流、碰撞自己的想法,深刻地感受着数学规定的合理性。

 “为什么不用十笔的‘钱’字来记录?”意外的问题,课堂曲折,教师被动;意外的结果,让我欣喜,促我思考。回顾这个故事,我有三点体会和老师们分享。

1.学生有问题,学习才精彩

以前的教学中,为了课堂的“顺利”,我不太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在“生问课堂”理念的引领下,过去半年,我在课堂上经常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多问好问题。我班的学生,也从一开始的不愿问、不会问,慢慢地到敢问、会问了。学生提问意识的改变,让我的数学课堂显现出越来越多的活力——学生思考主动,参与积极。上面的故事,只不过是我最近课堂中与提问有关的众多故事中的一个典型例子而已。我的经历告诉我,课堂要让学生提问,学生提得出问题,才是真正在进行思考,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学习,也才会真精彩。

2.探究真开展,理解才深刻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怎么解答?这次的故事,无意之间再次诠释了一个基本的教学原理: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自己想办法去释问,这样的理解才是深刻的。之所以说“无意之间”,那是因为笔者在课堂中一下子没想好解释的理由(尤其是方法),看似是在无奈之间才让学生课外去自主探究的。但事实上,如果笔者备课时对这个点是有预设的,采用的释问方法也一定不是简单的告知,而会以材料、手段、过程等一系列跟进措施,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实现深刻的理解——平时的教学中,我大都是这么设计和实施的。问题由学生提出,释问由学生完成,我觉得“生问课堂”中的这个理念,很好地展现出了有意义学习的特征,能促使学生主动深刻地建构知识。(当然,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从故事中可看出)

3.教师多积淀,应对才从容

这个故事最让我汗颜之处,那就是我一开始对“为什么用‘正’字来记录”的道理所知也不全。尽管以前曾经在一些资料上看到过相关介绍,但看的时候,只是浮光掠影式地浏览了个大概,没有记住关键点;资料中也许说得也比较表面,但自己并没与太多的思考,尤其是没有像学生那样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去想“为什么不用十笔的字来记录”。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反思着:教师自己一定要有更多的学习,只有自己知道得多了,才有可能在备课时做更多的预设,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和应对学生的提问,把课堂上的“意外”化为精彩。另外,在学习和备课等过程中,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善思、多问”,唯有教师自己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习的所得才会更多,课堂的设计才会更全面,课堂的应对也才会更从容。

难忘的故事,粗浅的体会,愿能带给老师们些许的启示。



(杭州市滨文小学  童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