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析(作者:吴伟华)
(2022-03-30 14:23:39)
课内统一,当堂检测,落实目标
这样的当堂检测试题,以教学目标为检测点,检测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水平。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成就感,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减轻了学困生的心理压力,可在充分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的要求。
02
课后分层,自主选择,夯实基础
基础类作业,针对学业水平中等的学生设计,面对的是班级的大多数学生。作业内容属于当日授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题、变式题和一般综合性的解决问题题。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基本技能,完成学习目标。
拓展类作业,针对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天一至两道,设计在课后作业的后半部分,以综合性题目、拓展性题目为主,可以是一道题目安排多个知识点综合解决问题,也可以是一道题设有多层次的问题。这一类作业综合性强,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及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可以选择全部或部分完成,或完成一道题中的部分问题,解决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提升类作业,针对个别在数学学习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以提升思维水平的训练及解决开放性问题为主。学生完成作业需要有一段时间的思考,或需几个同学合作,或需教师、家长的帮助及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试题,每周一至两道,公布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固定角落或打印贴在班级学习角,让学生自行去尝试,解决过程中随时可以与老师讨论交流。
03
假日综合,解决问题,提升素养
假日综合作业,以解决问题来驱动学生自主的“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具有中国心和国际视野未来公民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除了书面作业之外,我们也可以设计阅读类、口头表达类和动手操作类等其他类型非书面作业,依然可以在“课内统一、课后分层、假日综合”这三条小学数学作业提升路径中布置,来有效落实《双减意见》。
前一篇:思维导图能给教学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