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顾志能】年月日二稿
(2021-05-20 21:36:44)备课建议:
1.本稿内容较长,请至少用20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文稿中的图,多幅可以左右滑动,请留意。
2.聚焦提供的两个探讨问题,欢迎有想法的老师以留言方式发表您的观点。留言勿太短,便于精选推荐给老师们思考。
3.汇集老师们的意见,公众号将在一周内推出第三稿(终稿)。
4.此活动可个人参与,也可纳入学校校本教研,组织学校教研组老师一起学习、讨论与实践,最后形成校本研训资源。
一、首稿留言精选
一生幸运
这个教学设计能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课件出示,说明了为什么会出现平年闰年,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只是本人觉得如果让学生自己查资料找出产生平年闰年的原因,可能比老师制作的课件介绍效果会更好些,那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慕迩
个人认为四年一闰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四年一闰,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我认为开课用知识结构图,这样是不是有束缚学生的思维?
良子
我多年前也上过此课,看了此教案觉得收获颇多。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提出疑问,围绕学生疑问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以课件形式呈现四年一闰这一规律,学生容易接受。回想我的教学,孩子们在判断平年闺年时对整百年份容易出错,所以希望能看到这一环节的处理。还有每月天数为何不同,以往一些老师是以古神话故事来解释,我也很想知道个究竟?
无名
对于年的理解,能否引入郭守敬的测量影子长短来得到的回归年365.2425天的知识,这个知识比较直观好理解,比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好理解多了!
洪希强
自认为新在:从学生已知出发,抓住不同学生的不同经验,找到矛盾、碰撞思辨进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文中谈到前半部分尚好,也就意味着后半部分可能可以更好,我在想哪里呢?突然一个念头冒出:是不是1和3两个问题都是归属一类导致?第一个问题是一年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第二个问题又是一个月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对于学生来说第一个问题研究完兴趣已经耗尽,疲惫产生,而第二个问题又与第一个类似,学生就会厌倦。两个问题并列式的是否改成递进式的会比较好呢?年研究完后,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闰年比平年多一天,那要是你,你会把那多出来的一天放在哪个月呢?为什么?(出示平年日历让大家讨论说理由)在说理中让学生自己研究说出月的不同与相同,还有2月最特殊。一点想法还很粗浅,希望大家斧正!
平淡人生
如此抽象的知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其存在性,让其具体化?而日到月这个不等性能否延伸到除了十进制,生活中还有其他进制!
二、回应与反思
从老师们意见可看出,一稿设计中,立足学生已有认知,大胆展现丰富学情,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这样的教学引入方式,老师们都是认可和喜欢的。的确,基于认知基础和学习心理的教学设计,才符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慕迩老师的观点“开课用知识结构图”,我们可以转换视角来看待——实际上这是展现学情,激发兴趣。
其次,在闰年平年的教学中,抓住其数学元素,让学生既明白概念,又明确原因,大家也都觉得不错。至于闰年的判断,本课备课中没有考虑纳入。关于判断整百年份是否为闰年,教材是不作要求的,且笔者一直以为,这种判断,意义不大,徒费时间。
洪希强老师对两个问题并列式推进,因此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受影响的分析,很有道理。要改成递进式,挑战性很大。在第二板块推进时,怎么再次激发些兴趣,可能更值得研究(二稿中已对此作考虑)。
平淡人生老师的两句话很有分量。第一句指向于计量单位的体验,第二句指向于本课内涵的另一个拓展方向。提交大家思考,这两个点是否可在教学设计中体现?
三、教案后续设计
(一)暴露已知,展现疑惑
(二)深入探究,逐步建构
1.探究一年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
上一稿备到此,解决了“为什么一年的天数不一样?”“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即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中的前2个)
2.探究一个月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即第3个问题)
(1)请学生猜测原因。(此处造一下势,激发一下兴趣。学生在此处会有表达的愿望,可能会说到古罗马的设置历史等,都可以,多说无害!教师适时引导,告知学生这跟“月”的含义有关)
(2)课件介绍“月”的含义和一年12个月的由来。
(3)课件逐步呈现信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360天和365天不相符,缺了5天。
(4)提出要求:如果你是古人,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缺的5天怎么处理)
组织学生讨论,巡视了解学生想法。
(5)反馈学生想法。
预设:某一个月加上5天;某5个月各加1天;前5个单数月各加1天;各单数月加1天,某个双数月减1天;……(不排除出现“2月减1天,其他各月按现在设置的意见”,如有,请学生评判。)
(6)表扬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指出只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总数365的不变,均是好方法。
教师用课件简要介绍相关历史,引导学生认识到古罗马的方法也就是对这5天的个性化处理。整个过程,就是加加减减和不变的过程(数学元素)。
(7)告知学生这就是现在的历法设置,课件提供2017-2020的年历链接,学生观察验证。
(8)师生整理每月的天数情况,形成板书。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特殊月(28、29天):2
(9)课件介绍“拳头记忆法”,学生记忆、练习。
3.环节小结。
回答(或请学生解答)其他几个问题,给予适当指引。
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不求解决,主要是激发兴趣,告知可课外研究,课;推荐书籍资料。
(三)知识运用,练习巩固
1.以“生日猜猜看”为形式,课件逐步呈现信息,引导学生积极记忆、运用年月日相关知识。学生自己模仿编题,同桌互考。
2.在年历卡上填出今天的日期(课件呈现),推理其他日期。
(此板块作机动,估计时间不够)
(四)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以上呈现了本课另一个重要知识点的教学——每月天数、大小月。
整个过程,意图沿承第一环节的形式,以问题引入,让学生探究在前,教师分析讲解在后。探究前,情境(素材)适当支撑,使学生有一定的感知;探究时,提出明确的要求(怎么解决缺5天的问题),使学生探究方向明确;反馈时,各种个性化的方法充分呈现,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思维,体会其合理性和巧妙性,其间需重点凸显的,就是其中的数学元素(奇与偶、和不变等)。
在上述探究和体验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古人的处理方式,引导学生看懂和理解,然后辅以观察年历,验证确认,得出现在通行的大小月的设置。
上述过程,整体上想做成一个“再创造”的学习过程。“再创造”是弗赖登塔尔的教育理论,大意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慧,通过自身的实践、探索和思考,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自己“创造”出数学的结论(法则、定律等)。
新授之后,是常规的对年月日知识的记忆,本课采用了拳头记忆法。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前者直观有效,学过之后不会忘记,而后者更多地是体现出一种文化,实际作用不明显,因此本课中不呈现。
第一个练习的设计,内容并不新颖,但这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生日),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猜猜看),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地联系、运用年月日的知识,一定是有效的。第二个练习,设想是以解决问题(编月历)为载体,引导学生既直观又深入地认识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不过,此块内容估计只能作为机动设置。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新授后特地设计了一个环节:对其他几个问题的回答,进一步的提问。在这里,想体现的是“带着问题开展学习,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产生新问题。”问题不求提得多好,不求非得解决,但若能让学生有这种“想问愿问”的意识,能让学生下课了,还能想着问题,想着自己去研究,那就是最好的课堂景象了。
五、讨论话题
话题1:以上过程,笔者一直觉得数学味还显不足(思维层次较浅),对此您怎么看?
话题2:关于大小月这个知识点,您有什么不同的教学模式吗?(见过的或实践过的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