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顾志能】年月日一稿

(2021-05-20 21:30:53)

《年、月、日》(一稿)

原创 顾志能 顾志能与教学创新 2018-02-28

备课建议:

1.请至少用10分钟时间,认真阅读以下教材、教法的分析,仔细思考教学片段的设计。文稿中的图,多幅可以左右滑动,请留意。

2.聚焦提供的两个探讨问题,若有想法,以留言方式发表您的观点。留言勿太短,便于精选推荐给老师们思考。

3.汇集老师们的意见,公众号将在一周内推出修改稿,同时上线第二板块的设计初稿。

4.文末提供的资料,均是关于这节课的一些思考与设计(有多位名家)。资料放在本人的百度网盘上,下载时无密码。注意看清字母与数字,看清大小写。

5.此活动可个人参与,也可纳入学校校本教研,组织学校教研组老师一起学习、讨论与实践,最后形成校本研训资源。


——《年、月、日》(一稿)


一、备课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P76~79。

二、备课背景

年、月、日是常用的时间单位,该内容属于量与计量教学的领域。

这节课教学的基本目标: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知识。(摘自人教版《教参》)

根据近些年来老师们的实践,这课大概有以下两种典型教法。

观察归纳法,其过程简单,课堂可控,知识的得出顺畅自然,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也可得到一定发展,所以这种教法老师们最常用,尤其是家常课。但这种教法,很明显,学生是接受指令式的被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会高,课堂上的探究味、思考味也一定是欠缺的。

任务驱动法,则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创新的一种思路。它是以生活实际问题为驱动,巧妙地引出(引导学生主动调用)年、月、日的相关知识。看下面的课件截图,大家就会明白意思。(注:摘自浙江名师黄升昊老师的课件)

也就是说,要解答“够不够吃一个月”的问题,就需要用到一个月到底有几天的知识。于是,学生就会主动地去研究年历,得出每个月的天数,知道“哪些月够,哪些月不够”,并感知了月份的分类。教师顺势跟进,教学大月、小月等相关知识。

课中,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均用此方法。如下图:爸爸2月27日至3月5日出差,每天需要2袋茶叶,至少需要准备几袋茶叶?这个任务实际上就是在引出二月份天数的教学(以及平年、闰年的教学)。


个人认为,任务驱动法的最大特色,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相对有趣味性有挑战性,他们既能经历观察、归纳的过程,又能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显然,这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有意义的教学创新。

但若细细咀嚼,发现这种教法似乎也存在以下一些缺憾:

问题情境的真实性略显牵强——日常生活中,吃药数量、准备茶叶袋数,需要那么精确吗?

任务贯穿始终,形式化的痕迹过于明显——有为了任务而任务之感。

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数学思维的培养似乎体现不够。

三、备课方向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依旧牢固达成。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求创新求突破。(体现出更明显的探究性和数学思维的培养)

四、理性思考

1.认知基础。有很多三年级的学生(包括二年级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尽管不完整,但这些已有认知可否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元素来考虑?

2.学习心理。如果让学生展现已有认知,暴露出了“一年的天数不一样”“一个月的天数不一样”等信息,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的反应?

3.学习路径。除了观察归纳法、任务驱动法之外,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方式来学习这个内容,如探究法、发现法等?

4.创新方向。可否让学生展现已有认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建构起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基于以上思考, 2017年,我曾经指导教师上过这一课,收到初步效果,但是觉得探究味、思维性的体现还是不够。2017年底,我自己也进行一次尝试,前半节课尚好,但整体还不够理想。所以,现在拿出来与老师们一起研究。

五、教案初稿(部分)

(一)暴露已知,展现疑惑

1.请学生介绍关于年、月、日的已知信息,板书形成知识的初步框架。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板书相关问题。

(1)为什么一年的天数不一样?

(2)为怎么会有平年和闰年?

(3)为什么一个月的天数不一样?

(4)为什么叫“年、月、日”?

(5)有比年月日还大的时间单位吗?

……

(二)深入探究,逐步建构

1.探究一年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

(1)告知学生一年有365天和366天,都对,但又都不对。

(2)课件介绍“年”的含义(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圈的时间,大约是365天6时)——所以都不对。

(3)课件呈现过去几年的天数,确认有365天和366天——所以又都对。

(4)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是为什么?(提示与365天6时有关)

(5)课件支撑,组织讨论,反馈意见,理解原理。

(6)思考2017~2021年每年的天数,交流反馈。

(7)教学平年、闰年,引导发现“四年一闰”。

(8)小结:已解决了第1个和第2个问题。

2.探究第3个问题——一个月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

(以下如何实施,请关注后续备课……)


 六、讨论话题

话题1:以上过程,您觉得是否有新意?若有,特色为何(新在何处)?

话题2:这个过程,您有何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七、资料分享

(可至https://pan.baidu.com/s/1smk4eLn免费下载)

斯苗儿等:《任务驱动,让课堂学习变得丰盈而有张力——“年、月、日”一课的教学改进历程》

余夕凯:《学习力的提升:以自主建构为载体——“年、月、日”的教学探索》

贲友林:《改变学习方式  重新认识数学——“年、月、日”教学与思考》

徐建文:《培育核心素养 实现课堂转向——苏教版三下“认识年、月、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郎建胜:《还知识以本来面貌——以“年、月、日”的教学实践为例》

管尤跃、沈俊杰:《“年、月、日”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北师大版的教材、教参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