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探索过程感悟数学思想

分类: 教学论文 |
一、吃透教材:明确教什么
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除了在数学课程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之外,人教版教材更通过“数学广角”这个知识载体来更好地体现并达成这个目标。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广角”,囊括了找规律、逻辑推理、排列组合、鸽巢问题、植树问题等十多个类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并初步掌握了观察、归纳、转化、逻辑推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促使学生更好的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接收。
六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编排了《数学思考》的内容,其中安排了四道例题,包括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列表推理、等量代换及简单的几何证明。虽然素材不一样,形式不一样,但是教学的内涵一样,那就是其中都蕴含有推理及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编排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这几道题的解法,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进一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丰富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树立起一种意识,那就是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并掌握其中的规律。
例1的“找规律”是一个以几何内容为载体的找规律问题。此题的编排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归纳得出其中的规律,发展合情推理思想。同时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学生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学习活动中,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
教材隐含了两条线:一是知识点直白呈现的明线;二是数学思想方法运用的暗线。教师要明确明暗两条线,深悟教材内涵,进行有效教学。
二、以学定教:明确怎么教
2、自主探索,培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走进课堂:展精彩学程
1、新课导入。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强调注意观察花朵中花瓣的数量,观察完后教师说明,这些植物的花瓣以及其他方面的特征,都非常吻合于一个著名的数列——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34,55,89,14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说出“从2开始,后面每一个数都是前面两个数字的和”这一规律,并小结以启示:有规律的图片、有规律的数列体现着数学美,规律创造了美好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玩玩连线游戏,看连线的过程又蕴藏着什么新的规律?自然而然,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引领学生从花瓣中斐波那契数的欣赏,到规律的回顾,使学生在回忆温习中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游戏中处处有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探究的兴致。
2、方法渗透。请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每个人用2分钟时间,在练习本上任意点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再数一数,一共连成了多少条线段。2分钟过去,在多数学生都完不成任务的情况下,老师让大家停止,说明完成这个任务很难,今天就学习用化难为易、由简到繁的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以此再次点题,使方法得以渗透,新知得以建构。
这一环节的学习分三步进行。
1、自主探究,感知规律。
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因此,只要知道点数是几,就从1开始,依次加到几减1,所得的和就是总线段数。因此,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就是n(n-1)÷2。
3、联系生活,提升规律。
创设生活场景:同学们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若干年后同学聚会,15个好朋友,每两位好朋友握手一次,大家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以上三步教学,教师放手给学生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从最简单的2个点开始,自己动手操作,亲历连线过程,通过画一画、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由易到难,初步感知规律;然后动态演示连线过程,引导学生有序思考,深入理解规律;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提升,并运用已有的数学建模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化数学思考方法——化难为易,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激励孩子树立数学思考的信心。
餐桌张数 |
|
|
|
|
|
|
可坐人数 |
|
|
|
|
|
|
点评:
1、依据实际明思路。本课教师在充分研讨教材及学情的基础上定目标,且目标、重难点定位准确,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为教学设计埋下了良好伏笔。
4、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一数学思想,此教学目的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如在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中设计了三道练习题,从单一的规律到算法的多样化,再到摆放方法的多样规律,有层次、有梯度的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并运用这一数学思想和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考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提升数学思维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