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
(2017-11-07 14:36:03)分类: 名师在线 |
主讲:魏
李
魏:老师们,大家好!了解数学课程改革历史的人都知道,应用题改革历来是数学教材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但以往的改革都表现为量的增减和难度的升降,改革的总体趋势是:内容由繁难庞杂趋向于简洁明了,解法由算术解到算术解与方程解相结合,能力培养上由单纯重视解题技巧发展为同时重视解题思路。在传统数学教材中,应用题是小学数学除了“数与计算”之外第二大部分内容,也是教师们开展教学研究时关注度最高的一个部份。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应用题在数学教育新理念宏观指导下从目标、内容、呈现方式到教学方式上都有了全方位的改革,以解决问题的面貌出现。在新课改实践中一线教师们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宝贵实验经验,今天我们以“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为例,共同来讨论研究分享关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的一些成果。
李:《数学课程标准》把应用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相应地,新教材中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教学章节,以解决问题或“用数学”的方式呈现有关内容,这是削弱学生的数学应用了吗?课改实验初期,有不少教师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提出过这样的困惑。
幻灯片出示:(随李老师的配音同步出现,下面幻灯片的出现方式同此)
新教材中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以解决问题或用数学的方式呈现有关内容,这是削弱学生的数学应用了吗? |
幻灯片出示:
“解决问题”目标的实现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 |
幻灯片出示:
|
幻灯片出示:
|
新教材中虽然已经没有应用题三个字,取而代之的是“用数学”或者是“解决问题”,但是结合数的运算等内容,将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教学内容在新的教材中间也进行了编排。
幻灯片出示:
从教学内容和编排上比较,结合数的运算等内容,将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教学内容在新的教材中间也进行了编排。 |
我们认真梳理各个版本的1-3年级的课标教材,进行对比,可以看到新课程解决问题内容的编排与原来应用题体系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比如:
幻灯片出示:
结合数的运算等内容 |
解决问题的编排 |
备注 |
1.
2.
3. |
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加法、减法的运算意义密切结合,注重加法和减法的多种“原型”的渗透,如加法可以作为合并、移入、增加、继续往前数等的模型;减法可以作为剩余、比较、往回数、减少或加法逆运算等的模型。 |
如果从类型上说,包括求总数、求剩余 |
李:
结合数的运算等内容 |
解决问题的编排 |
备注 |
l
l
l |
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仍与加法、减法的运算意义密切结合,在数的范围上拓展至100以内的数。 |
巩固求总数、求剩余,出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等的实际问题 |
|
||
结合数的运算等内容 |
解决问题的编排 |
备注 |
l
l
l |
用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乘法、除法的意义紧密结合,强化乘法、除法意义的理解,注重乘法和除法的多种“原型”的渗透,如乘法可以作为相等的数的和、面积计算、倍数、组合等的模型;除法可以作为平均分、乘法逆运算等的模型。 |
包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平均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实际问题 |
|
||
结合数的运算等内容 |
解决问题的编排 |
备注 |
l
l
l |
l
l
|
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等需要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
|
||
结合数的运算等内容 |
解决问题的编排 |
备注 |
l
l |
用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运算意义紧密结合,计算由表内乘除法拓展到非表内乘除法,信息的呈现越来越丰富,出现连续多问的实际问题。
|
出现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计算的实际问题。
|
|
||
结合数的运算等内容 |
解决问题的编排 |
备注 |
l
l
l |
l
l
l |
多次巩固了以前出现的简单的乘法应用,以及连乘、乘加、乘减、乘除两步的应用。 |
魏:通过刚才我们对教材的分析与阅读,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对这些基本的、重要的、核心的数学内容都是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这样叙述方式进行编排,创设了一个个学生们所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问题情境,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式,然后再运用这一模式去解决(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幻灯片出示:
|
幻灯片出示:
从教学内容和编排上比较,结合数的运算等内容,将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教学内容在新的教材中间也进行了编排。
从内容呈现方式上比较,内容由纯文字、标准格式变成了更丰富生动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主题图、表格等。 |
今天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共同来品读两位教师的教学案例,学习他们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所形成的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案例8-1(江苏省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
幻灯片出示:
魏: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间,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主题图的功能,科学地进行分类使用。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有老师总结出新教材在第一学段主题图的内容展示的过程中,大致有这样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类为大场景、大容量。图中通常没有卡通“对话”等语言信息,重在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开放的现实题材,让学生收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培养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幻灯片出示:
第一学段主题图的内容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
幻灯片出示:
|
而第二类的主题图相对突出、集中,并用对话的形式呈现数学问题的有关信息。教师在运用这类主题图时,要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内容,象这位老师一样可以采用“直奔主题”式的策略进行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图中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而不必对情景中间的非数学本质的信息过份的强调和渲染。第三类为主题单一、容量较小的主题图。对于这类主题图的使用,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科学引导。
l 第一学段主题图的内容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
幻灯片出示:
幻灯片出示:
这位老师在完成第一次转化后,充分利用现实情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
幻灯片出示:
第一学段主题图的内容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
案例8-2(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幻灯片出示:
|
(1)鼓励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构思解决问题的有效计划。
魏:求得问题的结果,并经过检验,验证答案是合理的,可以说这个实际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但是,教学还没有结束。教材中的那些实际问题不仅要解决它,还要通过这些问题为今后在日常生活和继续学习更多、更复杂的问题积累经验。因此,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就显得必不可缺少。
幻灯片出示:
|
这位教师很好的抓住了这个环节,她要求学生们围绕刚才是怎样理解这个实际问题的、怎样制订解决问题计划的等这样一些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反思。通过说一说你从情境中找到了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整理这些条件的;说一说你是抓住情境中的哪些信息来确定解决问题计划的;说一说对计算结果是不是合理你是怎样思考的,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反思。
在反思与交流中,学生之间相互了解、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多样性。这样一来,既可以根据条件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寻找条件,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一种方法。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我们共同的学习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理念之下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这些教学,它不同于那些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非思维性的这些活动来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操作、交流、推理等各种形式,有思维成分的这些活动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都经历了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刚才的两位教师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算,不是把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仅是看清楚、听明白;而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有序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从两位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概括出这样一个教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呢?
幻灯片出示:
1.进入情境,搜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2.利用经验,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3.自主探索,让学生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4.反思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
李: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情境要适切。
良好的情境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要联系教学内容选择素材,联系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切不可让“情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迷糊了学生;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张弛有度,忌“流连忘返”。
2.教材把握要准确。
新课程教材把解决问题分散编排,不同年段有不同要求,不同内容下的解决问题又有不同的编排意图。有时解决问题例题少,习题和练习的变化和数量跨度大,要把构思解题计划形成解答思路的教学作为灵魂,只有抓住怎样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思考方法,构建数学模型,才能带动更大范围内的问题的解决。
3.传统精华要继承。
我们教师在过去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应用题教学的优良传统,今天新课程改革下的解决问题教学有些是十分有益。比如: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发现数学中的主要矛盾,学会构建数学模型的具体方法……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l
l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