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自然数概念
(2017-11-07 14:33:45)分类: 名师在线 |
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自然数概念
黄建弘(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
宋永福(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 中学数学一级教师)
黄:首先,上世纪六十年代后,逐步用集合论来处理自然数及其运算。教学心理的成果逐步地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得到了应用,突出的是“分类放在计数的前面”,由于皮亚杰多年研究后得出:自然数概念的发展不会早于类概念(分类结构)的发展,所以现在大多数国家将分类放在自然数概念之前。
例如目前在自然数概念引入的时候常常先进行有趣且有益的分类活动。也就是先分一分再数一数。这种活动使学生既产生了分类的思想,又开始有了类的逻辑的经验,国际上最著名的分类逻辑学具是彩色图形片,
现在请大家看图片:
它是根据颜色(红、黄、蓝、绿)、形状(圆形的、三角形的、正方形的)和大小(大的、小的)而组成的24片图形片。儿童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对彩色图形片进行分类。
学生通过分类以后,积累了类和逻辑的经验。
下面请看图片,学生知道大的正方形和小的正方形,并起来就是正方形,在彩色图形片的分类过程中,同时为认识几何的基本图形积累了经验
关于分类的教学,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现在请看下面的例子:
这是六盆花,它按颜色进行了分类;这里有8个球,它们按功能进行了分类;这里有7个学生,按性别进行了分类;这里有8本本子,按大小进行了分类;这里是按状态进行分类;这里按颜色进行了分类;这个题目是很有趣的题目,第一次它根据篮子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第二次它根据篮子里有没有水果进行了分类。
最后一个分类的题目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对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很有益的。因为儿童可以从篮子的形状来分类,也可以从篮子中是否装有水果来分类。
这就是说,对于相同的东西,引导和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思考,进行分类,这就是培养了儿童的发散性思维。
黄:现在的教学处理,分类与计数有时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分了类就要数一数有几个,这样就产生了基数,包括有些分类分出的集合是空的,这就产生了零。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要将零也归入自然数的一个原因。这样就帮助儿童建立了基数(个数)的概念。
基数在小学里都称为“个数”。
这些观点相互补充,使自然数概念在小学的学习中进一步地形成了下面多角度的布局:
第一个从基数的角度
数被用来作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标记。
这里的“数”是作为回答问题“几个?”的答案,在语言上有的时候这些基数还会有名称。比如说2枝(铅笔)。那么就用2枝来回答。
在这里要帮助儿童认识到:在计数过程中计数的对象与计数的结果是无关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3个苹果,计数的结果是3;3个足球,虽然对象不同了,但计数的结果仍然是3。
下面我们来播放一断关于从基数角度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数的媒体。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既对物件进行了分类,又按照它的个数,将这个类、这个集合跟数词、数字联系了起来,比如讲这里是3个书包,它就跟数词“三”,数字“3”联了起来。
象这样的活动,对儿童的思维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它既分了类,又数了数,又认识了数词,又认识了数字。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来做,而不要以为学生已经会数数了,甚至说有的学生已经能够数到100了,就忽略了这些对思维很有好处的活动。
序数,数是用来作为一个全的有序排列中元素的位置的标记。这里的数作为回答问题“第几个?”的答案。序数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用文字“第一、第二、……”来表示,另一种是用阿拉伯数字加点,1在它的右下方加一点“1.”,表示第一,2在它的右下方加一点“2.”,表示第二,等等。
实际上,在计数的过程当中,就已经用到了有关“序数”的概念,因为在计数过程当中,自然数的序列是一直被念下去的。例如对5个苹果进行计数的时候,不管是孩子或成人,都会嘴里念1,2,3,4,5。当然也有的人是在心里默念的。
现在我们来看,如何帮助学生从序数的角度来认识自然数,并如何与基数相区分。
在教学实施的时候,目前国内外的教材都提供了学生熟悉的环境,让学生几乎同时形成了基数与序数的概念。实际上在回答“有几个?”的时候,学生在计数过程当中必须同时用有序的自然数序列与对应的思想(口中念的数与被数的物件,即集合当中的元素对应起来)。
由于在心理的过程上基数与序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都设有“几个与第几个”这一节,一来为了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来突出了重点。此外让学生能及时地在语言上掌握数词、数字、序数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要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数、读、写。
图片当中的“3”表示:5重复加3次
在这张关于体积的图片当中,大家可以看到同样是3,这里的3表示a重复地乘了3次
这里的数都是作为回答问题“重复多少次?”的答案来出现的,比如,一次,二次,三次,……。
这里的数被用来作为度量单位选定以后,注意一定要度量单位选定以后,然后才能得到量数,相关的问题有“多大?多长?多重?”等等。
这是一张关于克与千克的图,这个活动是要称一称老师的字典有多重,称出的结果是这本字典是1000克,这个1000就是量数。
量数参与计算的时候,要否同时写上单位的名称,在教学界有两个观点。一种是整个计数过程当中都要写上单位的名称,这样学生就不容易产生将两个不同的单位的量数相加。物理与化学教学界常常提出这个要求。另一种观点是认为只要在结束的时候才标出单位的名称,当然这个是数学教学界,说是为了减轻负担,我认为这个是站不住脚的,对学生是无益的,也不减轻负担。因为这样做,虽然减轻了书写上的负担,但却带过来来一个计算过程当中思维上的负担。很多物理与化学上的错误都是因为不是同一个单位相加,学生搞错了,比如讲,如果把2克和3千克当中的2和3相加,因而引起了错误。
自然数集对于加法运算和乘法是一个半群,所以自然数当然可以作为一个计算数参与运算。
例如 7+8=15
7×8=56
这里的7、8、15、56都是作为计算数出现的。
这个课页的意思是,元旦要到了,大家都要写贺卡,贺卡上面一定要有邮编,那么邮编上的字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看看,这封信上的邮编是743011,那么,邮政编码是由六们数字组成的:前两位数字是表示省、直辖市或者是自治区,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或投递所)。
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各种观点之间的统一是通过计数的角度而形成的:因为我们上面从多角度解释了关于自然数的意义,那么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不管哪种观点,都离不开计数,例如通过计数来编号获得楼座号,通过清点来获得集合当中元素的数目和行为重复的次数,通过用一个单位去截一个量,然后通过清点获得截得的份数以及获得量数和通过继续计数例如获得加法的结果等等,都离不开计数。
在这些不同的角度当中有趣的是,一些(例如基数、计算数)与表达数的符号体系有关,比如讲同样是5,在十进制当中表示的方法和二进制当中的表示的方法是不同的。而另外的角度(比如序数、运算次数、量数和代码)又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含意。人们要根据具体的情景去区分它们。
在上述多角度的自然数概念中,序数与基数是最基本的。
计数是儿童发展自然数概念的重要手段。我们先请黄老师具体地谈一谈吗?
像幼儿园里、小学的低年级,老师常常会让学生进行唱数歌,唱数就是唱数歌,数数。儿童大约在二岁到四岁的时候开始模仿大人学会唱标准的自然数序列到他能唱到的数为止。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的,都是跟他的家庭有关,跟他的环境有关的,是因人而异的。唱数是模仿活动,儿童是没有办法创造的,这主要是决定于他的环境。
进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后就有了数数的活动,当儿童能唱标准的自然数的序列到某一个数的时候,比如能唱到十,二十,一百的时候,就能使用所唱的标准的自然数的数词序列为工具来对集合进行计数。比如我能够唱到二十,这里正好有18朵花或20朵花,我就能够数到18或者20,如果说我唱数歌只能唱数到20,而被数的花有30朵花的话,我就数不下去了,我最多能够数出来20。
所以,被测定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一定要小于儿童能唱的标准自然数序列的最后一个数。
黄:这个数数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它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积累关于一一对应的经验。因为数的过程当中,比如讲,这里三朵花,一、二、三,我数的过程中就有个一一对应的过程,如果儿童达到了你讲的这两点,就说明他已经有了最初的关于某数的概念,比如讲数6这个概念,当然是从基数的角度和序数的角度来说的。
自然数概念从多角度得到发展,例如测定量数时还会得到发展,最重要的是在运算中作为计算数更进一步地得到发展。随着“被数物体”(集合)的个数的不断改变,逐步地积累不同数量的数数活动。儿童数概念水平得到提升并向精确发展,可以说儿童数概念的持续发展靠数数活动的积累。
第一,唱数活动是数数活动的预备活动,所唱的标准自然数序列是数数活动的工具。
第二,做数活动,也就是说,看到一个数字或听到一个数词能拿出对应数量的具体物,和数数活动是解决自然数加减法问题活动的预备活动。
第三,自然数的说、读、听、写、做活动是学习自然数加减法的预备活动。
新世纪发达国家小学课标当中都有“几个几个地数,这个几个几个的数,通俗一点讲就是一组一组地数,比如讲五个一数、十个一数。学生在初步学习百以内数的计算以后就可以对较大的(一般在百以内)被数物体群(即集合)的个数进行几个几个地数并建立计算模型。有两个一数的,五个一数的,十个一数的,然后通过运算得到最后的结果。经调查发现二年级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几个几个地数”,并与算法相结合,通过建模来解决数苹果的问题。我看了这个实验,我感到非常好,因为学生在这个整个活动过程当中非常活跃,有两个一数的,有五个一数的,有十个一数的,然后自己确定一个计算公式把它计算出来。
下面请看课件
这是50个苹果,包括我们成年人,如果你去数的话不一定能够数对,怎么样才能够又正确又容易的把它数出来呢。下面我们来看。
有的儿童能想到两个两个地数,也就是一对一对地数,这种方法比前面的方法要好;
有的儿童采用五个五个地数的方法,可细分为两种,我们来看;
有的儿童采用十个十个地数的方法,也可细分为两种,我们来看:
还有儿童想出了其他的数苹果的方法,这里斜向计数是关键,都用到了“对称”的有关经验:这种方法在最后计算时相对比较麻烦;还可以用对角线分开来数,这样只需数出一半的苹果数,然后再加倍即可。
黄:自然数的学习在小学的高年级开始出现与无穷集合结合的萌芽,注意,只能说是萌芽,孩子们通过经验知道自然数没有最大的,因为如果说,宋老师你说N是最大的,那么他会说N+1比你说的数还要大。这些铺垫是慢慢地完成的。你还记得吗?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出这一类题目,比如“说出某个自然数的邻数”,比如14的邻数是什么,学生会正确地回答是13和15,还会提“某一个自然数的下一个自然数是什么”,比如说{ 20的下一个自然数是什么,学生就会非常快地回答21,这些活动都是为“自然数是无穷无尽的”的出现做了一个理解上的一个准备,或者是打下了一个基础。
小朋友已长大,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否能从多角度来认识自然数。
0是最小的自然数,然后再研究自然数有没有最大的,这个时候小巧说,我读到最大的自然数是光一年走的千米数,是9460800000000,小胖说,我只要把你这个数加上1,就比你还要大,然后学生们就理解了,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会一直延续下去,永远不会结束。
下面一个活动,是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例如3,小巧说它可以表示个数,例如3个;还可以表示序数,例如第三名;小胖说可以表示计算结果,例如2+1=3;还可以表示重复计算的次数,例如3个2相加;小亚说可以表示量数,例如3千克;小丁丁说可以表示编码,比如邮政编码中的3或3号运动员等等。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1. 0是自然数,2. 每一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后面的一个自然数是“n+1”;3.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我们先来看一个片断。
案例6—1
这一片断主要向学生介绍了身份证号码中各个数字所代表的特殊意义,让学生体会到身份证号码这一连串的数字中包含的信息,进而认识到身份证号码的科学性。
我们下面再看第二个片断:
案例6—2
我下面布置一个作业:请各位老师从自然数概念形成多角度的观点出发,对以前的教学进行审视反思,并修改有关的教案。
(插入作业的幻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