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是能量,可以以金做比喻。
心是自性的作用,可分为烦恼和菩提。区别就是自性起用的时候如果着境就是烦恼、就是众生;如果离境就是菩提,就是佛。如果把烦恼(众生)比喻成金做的“狗”,把菩提(佛)比喻成金做的“佛”,因此可以说烦恼就是菩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为皆是“金”故。
心迷(着境)叫做“识”,心悟(离境)叫做“智”,修行就是转识成智。
一碗水,人看是水;天人看是宫殿;恶鬼看是火焰。这说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心造。
一个人造恶临终看到地狱,这时遇到善知识开始,忏悔念佛,地狱相消失,莲花现前。这同样说明外境由心造。因此,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人事物,应该回光返照,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内心中还有恶,我们应该认真忏悔,而不是怨天尤人。
修佛就是修心不修境,当我们把凡夫心修成佛心之后,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河大地就变成极乐世界的楼阁莲花。如何修?诚如六祖所言:“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识心缘虑尘境的过程是:受→想→行→识。“受”是六根(眼、耳、鼻、色、声、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接触时,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领纳(感知)。“想”是第六识(意识)依“受”而生起的思惟(分析、判断、综合),其分析和判断的依据则是由第七识(末那识)从第八识(阿赖耶识)中取出有关的法尘供给它。“行”,是第六识(意识)依“思惟”而起的心行(内心的造作,例如爱憎、好恶、取舍),以及向身、口下达行动指令等等,这就是造业。“识”,是将前面受、想、行这三个环节的全部信息汇总,形成综合的了别相(“全息摄影”)——业识,经由第七识输入第八识储存起来,以备后用,这就是所谓的业种子。这里有一个种子起现行,现行熏习种子的循环过程,如果不加控制,则烦恼习气会越来越重。如何解?其实在心的运作过程中,“想”这个环节能够人为地控制,修行人是通过智慧的“想”,因而导致正确的“行”,来削弱和消除习气。境由心转的关键,就是在“想”这个环节上做功夫,即所谓转念。例如,一般人闻谤而怒,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的转念工夫是:自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怪罪于人、归咎于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我全都反过来想),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于是不惟不怒,反而欢然受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此,不仅削弱,甚至拔除了过去闻谤而怒的业种子——这是除习之道。因此业种子现前时,不起习性反应,而是正确地想,明智地对应,那么存回阿赖耶识的业种子(习气)就被削弱,因而下次再现前时,习性反应就会较弱,易于控制。这是现行倒薰种子的良性循环,直至拔除这一业种子(习气)。所以,临境遇缘时,首先停下来,以智慧来确定应当怎样想、怎样行,以切断业力驱使的习性反应,跳出惑、业、苦的恶性循环——“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