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2》教案
(2015-05-04 11:03:3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三角形的特性2》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第二课时“三角形的特性2”。
关键词:三角形
二、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2》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三角形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以及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之后,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
三、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难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四组小棒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篮球明星姚明:篮球明星姚明,身高2.26米,腿长1.3米,被称为“小巨人”。)
问题:姚明可厉害了,他一步能走3米!你相信吗?
预设:分别猜测,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
教师顺势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导入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进入思维的状态。能不能一步走3米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二)两点间的距离
出示课本63页例3情境图。
问题: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预设:小明有三种走法。分别是经过邮局、经过商店和中间的路。
问题: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路线最近?为什么?
预设:
中间的路最近。
因为中间的路直接从家走到了学校,没有走弯路。
问题:请你在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再修一条路。它可能比中间这条路更近吗?
预设:不可能,中间这条直的路是小明家和学校之间最近的路。
问题:如果我们在两点之间连线的话,什么样的线最短?
预设: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教师介绍: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哪条路近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简单,可以直观的看出中间的线段最短。通过这一情景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为后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做好铺垫。)
(三)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把准备的小棒或纸条按长度分成以下四组(单位:厘米):
(1)6、7、8
问题:试着用每组小棒摆三角形,它们分别会摆成什么样?
预设:学生尝试用小棒摆三角形。有些同学可能会因为(2)、(3)两组无法摆出而将小棒的端点分开摆放。
学生展示自己摆三角形的情况。
(针对第二组和第三组有同学分开摆放的情况,教师给予提醒: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要相连!因此,第二组和第三组小棒不能摆出三角形。)
问题:为什么有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有的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呢?
预设:
要想摆成三角形,两根小棒长度的和要比第三根长。否则,这两根小棒的端点就不能相连。
两根小棒长度的和等于或者小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就不能摆成三角形。
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都要比第三根的长度长,才能摆成三角形。
(教师结合“两点间的距离”进行对比讲解。)
问题: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预设: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问题:姚明腿长1.3米,他一步能走3米吗?
预设:不能,因为两条腿的长度加起来是2.6米,两腿和一步走的路是三角形,不可能比2.6米长。
(设计意图:摆三角形对学生来说很简单,让学生自己验证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给学生一个广泛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巩固练习
1. 判断。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不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答案:(1)×
2. 填空。
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 线段 )最短。这条( 线段 )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 距离 )。
3. 简单应用。
尽管草地不允许踩,但还是被人们踩出了一条小路,这是为什么?我们能不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考查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掌握,加深学生对两点之间的距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有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五)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两点之间的距离?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对整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通过回顾问题,老师强调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67页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2
两点间的距离
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