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2015-11-14 16:09:21)分类: 国学经典教学 |
《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1题(第1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叟(sǒu),不远千里而来
B.万乘(shèng)之国
C.千乘之国弑(shì)其君者
D.未有仁而遗(wèi)其亲者也
解析:遗(yí)。
答案:D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何必曰利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解析:“必”应理解为“一定”。
答案:A
A、不远千里而来/曲肱而枕之
B、何以利吾身/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C、不为不多矣/乐亦在其中矣
解析:选项D中的两个“其”:前者是代词,“他的”;后者是一个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答案:D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C.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D.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解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上下交征利”的情况下,大小诸侯与其卿大夫之间都可能发生祸乱。
答案:C
5、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解析:A项说法不当,虽然梁惠王说的是“利吾国”,当这不能证明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是君主的国家,天下是君主的天下。
答案:A
6、把文中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3)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
7、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王何必曰利
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D.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析:D项“无望”古义为,不要希望;今义,希望破灭,没有希望。其他三项古今意义相同:A何必:没有必要,不必;B尽心:用尽心思;C用心:专心,心思集中。
答案:D
8、梁惠王说的“利”与孟子说的“利”各是什么意思?孟子为什么要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
答案:
①梁惠王说的“利”,是“有利于吾国”的见解、建议、措施等,是“兴利除害”的“利”。孟子说的“利”,是“名利”“功利”“利益”等,是与“仁义”对立的概念。
②孟子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是为了宣传儒家的仁政思想,用“仁义”感化梁惠王。
答案:
举国争利,上下离心;施行仁义,家国和顺。追求私利会导致弑君杀父的恶行,躬行仁义则会有忠君孝父的美德。
第2题(第2章)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①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②:‘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③,庶民子来④。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⑤,麀鹿濯濯⑥,白鸟鹤鹤⑦。王在灵沼、于牣⑧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⑨:‘时日害丧⑩,予及女(同“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解析:D项,原文中“岂能独乐哉”意思是享受不到快乐,选项D中“也是一辈子能享受到快乐”与原文意思不一致。
答案:D
答案:
⑴梁惠王和孟子的话题是“贤人也以此(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为乐吗?”
⑶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同乐才是人类的未来与快乐。(意对即可)
答案:只有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第3题(第3章)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五亩之宅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C项的“之”是代词,代这种情况。其他三项中的“之”为助词。
2、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非我也,兵也
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省略句,“以”后省略“之”;D项为否定判断句。
答案:B
3、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解析:B项的内容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些条件。
答案:B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答案:
(1)按一定的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2)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因此而不受饥饿了。
第4题(第4章)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1.翻译画线的两个句子。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2)可以让手里拿着棍棒的人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了。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析:“孝悌”的意思解释不当。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答案:C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①夫谁与王敌?
C.①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D.①王如施仁政于民
解析:A,作为;B,句首发语词,不译/代词,那;C,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介词,用;D,向、对/比。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解析:原文的标点应为:“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答案:C
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由小及大,从举例入手,运用了对比手法和排比句式,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议论风发,气势磅礴。
B.本文是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孟子认为,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无敌于天下。
C.孟子首先批评了梁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因丧师失子,兵挫地削而施暴政,用棍棒和刀子杀人,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
解析:D项。孟子的重点是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
答案:D
6、分析上面的文段和下面的文段,你认为论述技巧一样吗?请简述它们的特点。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上、下两个文段论述的技巧一样。它们的特点是:都采用层层设问、步步深入的论证法,逼得齐宣王毫无退路,体现了孟子的雄辩技巧。
第5题(第5章)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1、结合选段内容,谈谈孟子对战争的看法。
答案:
孟子反对为了满足国君开拓疆土和报仇雪耻的私欲而“陷溺其民”的战争,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救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
2、简析孟子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仁政措施,目的各是什么?
答案:
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减轻刑罚,二是少收赋税,三是深耕细作,及时除草。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养民”。
在教化方面,主要是强调“孝悌忠信”的教育。目的在于“教民”。这样施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3、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梁惠王的疑惑,孟子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其实还是不外乎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B.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省刑罚属于法治,薄赋税属于财政,深耕易耨属于农业生产。
C.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主要还是教育问题,不过,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文化知识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二位的,孟子依然强调的是“孝、悌、忠、信”。
D.孟子认为,国无论大小都可以发展壮大,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因为,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解析:C项。德育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一位的,而文化知识是第二位的。
4、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仁者无敌”的理解。
答案:
施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在战国动乱时期,有积极意义。当今时代,“孝悌忠信”虽有新的内容,仍应是传统美德,要发扬光大。
第6题(第6章)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⑥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记录的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谈话内容。
B.“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国君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动而入木三分。
C.孟子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
D.孟子在这里用了两个举例论证,表面上分别写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和百姓归顺犹如水往低处流的不可阻挡。 实际上更指实行仁义之后的天下统一。
解析:D项,是比喻论证。
答案:D
2.就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定天下”主张的理解。
答案:
因为当时战火纷飞,征伐不断,老百姓都厌恶战争。如果实行仁义,统一天下,营造社会稳定、发展生产的局面,那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闻风而至,诚心归服了。
3、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示例:秦以武力统一天下,事实无情地证明孟子的观点不合时宜,难怪不能为当时诸侯所接受。但孟子的思想无疑有其先进性,不施仁政的暴秦,很快就走上了灭亡之路。得民心是很重要的。(语言流畅,言之成理即可。)
第7题(第7章)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解析:D 项,“不能”应是指没有能力。
答案:D
2、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
“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那么,天下便可安定。
3、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统治天下下。
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恩是一样的。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
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解析:D项,“善于推销自己”有误。
答案:D
4、“推恩”就是推行仁政,这里孟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孟子用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君王由修身做起,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孟子强调君王要善于将自己的一切好的行为推广到百姓的身上,这样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戴,从而稳固国家的统治。
第8题(第7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王曰:“吾悟,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俯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解析:D项,“是故”。因此,所以。
答案:D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③仰足以事父母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A项,请:请允许我。③以:来,连词;④以,用,介词。
答案:A
3.下列句子从分句间的关系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⑤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子道路矣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②⑥
解析:B项,①③⑥假设关系,②因果关系,④转折关系,⑤并列关系。
答案:B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这是孟子政治思想及其社会理想的核心。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在说理中充分运用了对比,展现了他善于论辩,言辞富有气势的特点。
解析:B项说法不对。二者的关系是在施“养”的基础上有“教”。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