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淄博高谦随笔《出伕随笔》

(2024-04-30 16:07:14)

淄博高谦随笔《出伕随笔》

前几日,我与王德财老师联合创作的《心中的丰碑》一文在“天津净水流深牡丹苑”平台播发以后,人们对太和水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动工兴建,举全市之力,动用几十万人,历时30余载,车推肩扛,以蚂蚁搬泰山的精神把大坝堆积,淳朴的农民兄弟睡窑洞、吃窝头就咸菜,最终前仆后筑蓄水引得滚滚清泉造福人民当年这样 “出河工”的工程,在我的家乡“出伕”的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作了进一步考证。

淄博高谦随笔《出伕随笔》

所谓“出伕”(也作“出夫”)就是每年农闲时节,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就把开挖河道、清淤筑坝等水利建设任务分配给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再统一摊派到所属生产大队,最后由各生产小队抽派青壮年劳力干的工程从我记事起,哥哥高中毕业以后下地劳动,参加过多次挖河、筑堤出伕任务我清楚记得:只要哥哥每次回来,都会带些好吃的白面卷子,激动是又蹦又跳,自然不知道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懂事了。对于“出伕”也有了粗略了解。哥哥告诉我说,在当地出伕有明确的年龄限制,必须年满十八岁至四十五周岁的男劳力才能参加再说“出伕”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每年冬春农闲时节,为了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做好农田灌溉,改变落后面貌,根据村委统一安排,青壮年劳力顶风冒雪奋战在冰冷的泥水里......为了了解当时的真实场景,我曾经采访过当时木佛村带队的闫廷兰老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她担任木佛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完成上级交办任务,她巾帼不让须眉,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前组织专人到离工地近些的村庄去号房子。临时借住当地村民的闲置房子里,要先提前联系,在地上铺上麦壤,十几个人睡在地铺上做好服务工作,每天掌握工程进度,给大家加油鼓劲。中间,她也会慰劳一下大家,会带来一些猪肉、酒,伙房里的厨师做一锅红烧肉犒劳大伙,每人一大碗,让大家解解馋,以便调动大家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工地现场,她看到的是一片热闹的场景。到处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号子声、歌声、调皮小伙子挑逗年轻小媳妇的嬉闹声不绝于耳,沟渠内公社所有的青壮年劳力,时常是黑压压一片,一眼望不到,人人生龙活虎干劲十足,你追我赶、热火朝天。为了在上冻之前完成任务,大家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中午,在工地上吃饭。清淤用的工具是铁锨、小推车。小车两边装着篓子,还有抬筐、挑篮子、扁担、拉绳等。一般要求河底清淤几米,要达到几米宽,坡度是多少,都有具体标准,任务很繁重。大家是一铁锨一铁锨地把淤泥装到小车的篓子里,一个人在后边铆足劲推车,前面的人用绳子奋力向上拉;还有两个人用抬筐抬的,也有一个人用扁担挑两个提篮的......要把沉重的淤泥从河底运到河堤上,真是步履维艰,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工伤事故。工地上随处可见插着各自小队的红旗标志,各队之间互相比进度、比质量。不过他们也会苦中作乐,运土爬河堤时,有的叫着号子,有的喊着“一、二、三……”伴随着车子挤压的“吱吱”声,铁锨落地的撞击声,和着人们的叫喊声、说笑声,飘荡回旋在沟渠上空,到处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收工的时候,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找个有清水的地方洗把脸,洗去脚上的泥土,再喝上点小酒,饭后,人们说说笑笑围坐在地铺上打扑克,好像是争上游、斗地主,当时最时兴赢烟卷了,不过赢来赢去,最终还是都分给大伙抽了,也算是一份乐趣罢了有时候公社电影队还会专门到工地来放场电影,也算是慰问演出。好像有《喜盈门》《甜蜜的事业》《闪闪的红星》等节目,大家急忙吃晚饭,跑到放电影的空地上,肩上搭着一条毛巾,坐在地上,抽着劣质香烟,还挺开心。睡前有小故事,也有打几句荤语的,一群男人就在嬉笑打闹中逐渐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淄博高谦随笔《出伕随笔》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大概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不管是沟渠治理还是河道开挖,家乡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那些原始的“出伕”场景已经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了不过那种战天斗地、勤劳朴实的可贵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真诚友善、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却依然在村民中口口相传终生难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