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高谦随笔《走近稷下学宫(遗址)》

标签:
图片文化 |
在没有去过稷下学宫(遗址)之前,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里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类似于今天的清华、北大。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 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门附近。正常情况下学宫(遗址)在人们印象中应该是气势宏伟庄严肃穆的宫殿式建筑。然而当我与文朋好友一道驾车前往,根据导航提示来到临淄区齐都镇刘家庄东北,张皇路南侧,见到的却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在惊叹感慨之余,我们只好步行前往,突然看到了“稷下学宫遗址”标志碑一座。心中的巨大落差自是溢于言表。无奈我们只好在此合影留念,也算是到此一游罢了。
根据标志碑背面临淄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撰写的说明:“稷下学宫为稷下先生讲学论道之宫馆。始立于田齐桓公,复兴于宣王,垂及王建,历六君百余年。战国、齐国称雄天下,招贤纳士。故列国学者云集稷下外学宫,史称诸子百家或稷下先生。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作书而此世,皆被命名上大夫,得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而被受尊宠。稷下学宫由此独开百家争鸣之先河而蔚为学术思想自由研究之学风,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划时代意义。今值盛世,立石故址,以表今人光扬先进文化恢弘稷下学风之精诚。(2002年12月9日)
为此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专门有一篇描写《稷下学宫》的文章,他这样写道:稷下学宫创办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延续了一百三十多年。稷下学宫以极高的礼遇召集各地人才,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学派,平等地参与争鸣,造成了学术思想的一片繁荣。结果,它就远不止是齐国的智库了,而是成了当时最大规模的中华精神会聚处、最高等级的文化哲学交流地。另外,稷下学宫以尊重为基础,把这两者统一了。因此,经由稷下学宫,中华文化成为一种“和而不同”的壮阔合力,进入了世界文明史上极少数最优秀的文化之列。对于稷下学宫的倒塌,余秋雨认为:稷下学宫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而终结,接下来是焚书坑儒,为文化专制主义开了最恶劣的先例;一百年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尔后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的整体文化结构是儒道互补,而且还加进来一个佛家;中国的整体政治结构是表儒里法,而且还离不开一个兵家。此外,稷下学者们独立于官场之外的文化立场虽然很难在不同的时代完整保持,而那种关切大政、一心弘道、忧国忧民、勇于进谏的品格却被广泛继承下来。反之,那种与稷下学宫格格不入的趋炎附势、无视多元、毁损他人、排斥异己的行为,则被永远鄙视。这就是说,稷下学宫作为一个教学机构,即便在沦为废墟之后,还默默地在社会的公私领域传授着课程。
今天,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是如此接近,为此有人提议:未来世界文明的构建还应回首2300年前,到稷下学宫中去寻找智慧。不仅要各家并存,兼容并包,平等相待,共同发展,不以异己排斥、打击,不以好恶取舍。还要在尊重各种文明的思想基础上,加强交流,相互吸收,创新发展。从这一点讲,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至今仍深远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