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高谦随笔《走近孔子闻韶处》

标签:
图片文化历史 |
《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大意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结果三个月都不知道肉的味道,这不仅说明了《韶》声尽善尽美,能让人忘记肉的鲜美,而且还体现了孔子的音乐鉴赏才能。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孔子的闻韶处竟然是在与我工作单位相隔不远的韶院村,自是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终于在今年初春时节,我与文朋好友一道驾车前往一探究竟。
我们从单位出发,根据导航提示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便来到临淄区齐都镇韶院村,停车前往看到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一幅幅具有齐文化特色的宣传画图,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成为韶院村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在韶院村北侧,我们放眼望去:东边的墙上看到了人工书写的孔子闻韶处碑的简介:“孔子闻韶处碑,在齐国城大城东南部韶院村,相传这里是孔子在齐国韶乐的地方,据《临淄县志》(民国九年)载,相传清嘉庆时,于村东枣园村掘地得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于地中得石磬数枚,遂易村名为韶院。至宣统时,古碑已无下落,本村父老恐古迹湮没无传,故另立石碑,仍刻“孔子闻韶处”系1911年立。当是孔子闻韶这段奕世相传佳话的佐证,现该碑存于韶院村学校内墙壁上,并加刻韶乐简介与古代舞图。”的字样,深受启发和触动。于是不仅放慢了脚步,一边交流一边察看,终于在西侧拐弯处不到60米的距离,看到一门朝南的小院,就是闻名遐迩的孔子闻韶处。透过铁门我们发现北墙正中镶嵌着一方石碑,碑上隶书大字题曰“孔子闻韶处”。石碑左右,分嵌两方石刻,比碑略小。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二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居右,端坐正视,似乎全部心神沉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当是孔子在欣赏音乐;下刻两个美女,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右边的一块为“韶乐及子在齐闻韶”简介。石刻文载:传说在中国远古虞舜时期,有一种叫做“韶”的乐舞,又称“箫韶”或“韶箫”。因韶乐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
看到我们专注的表情,此时一位热心文化事业的老者健步走了过来,带着本村人的自豪,用地地道道的临淄普通话为我们讲起这段典故的由来。他说:周敬王三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了内乱,鲁国君昭公被赶跑了,孔子为避乱,投奔到齐国,做了齐国上卿高昭子的门客。高昭子经常带着孔子出入齐国宫廷。当时,齐国宫廷经常举行齐《韶》演出。歌女们随着优美的乐声翩翩起舞,孔子看得如痴如醉,赞不绝口,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于是他决心学习韶乐的演奏。(“韶”是什么呢?它是我国古时的一种乐舞,也叫“箫韶”或“韶箫”,因为乐曲有九章,故亦名“九韶”。)高昭子为了让孔子专心学习,专门为他收拾出房子,并安排厨子侍从,招待他吃喝。孔子如饥似渴地学习,每天早起晚睡。有时晚上学着学着,不觉天就亮了;有时候,侍从把饭送到他面前,他会眨巴着眼睛说:“我不是吃过了吗?”也有时吃着吃着,便手舞足蹈起来,饭菜都凉了。就这样如醉如痴,一连学了三个月,孔子终于把韶乐的演奏方法掌握熟练了。他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只是身体消瘦了许多。高昭子见状,以为是厨子慢待了孔子,立时火了,让人把厨子叫到近前,厉声责问:“我让你每日用心招待仲尼先生,你怎么敢违背我的指令,慢待客人呢?”厨子听了,委屈的眼里滚动着泪珠说:“老爷有吩咐,小人怎敢怠慢客人,只是每日用心做饭菜,想让客人吃得可口些,但不知为什么,客人却总是饭菜用的不多,有时连动都不动便退回厨下。”高昭子不甚相信,又问:“那么,每顿饭都曾有肉吗?”厨子说:“素菜小人是尽力调剂花样,那肉每顿万万是少不得的。老爷若不信,可叫侍从来问。”高昭子便又喊来侍从,说的跟厨子一模一样。高昭子以为是厨子和侍从同谋,便喝令动刑。厨子和侍从连喊冤枉,要求请孔子作证。孔子听说此事,恍然大悟,说:“哎呀!这可真是冤枉它们了,是我一心只顾学韶乐,连肉的味道也尝不出来了。”众人听了,无不佩服孔子学习的专心精神。后来,人们为了记住孔子学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这段佳话,便把孔子当初学韶乐的地方,称做“孔子闻韶处”了......听着老者联系实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我与随行的韩老师、王老师等人频频点头,算是对他讲解的认同。也许是看到我们虔诚、专一、认真、好学的态度,老人好像意犹未尽再次来了兴致,他接着说道,齐《韶》,是周代齐国(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221年)的大型宫廷乐舞。来源于舜《韶》,脱胎于周《韶》,在齐国盛行八百年之久,是周代齐国最典型的雅乐代表作,也是最能代表齐文化“与时俱化”特色的地域音乐代表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齐后,得到了齐《韶》,将其加入到秦的宫廷乐舞之中。历经汉、魏、南朝历代皇帝传承,成为代表整个国家形象的国乐。隋文帝杨坚于601年,令大臣牛弘、蔡征等人取其乐舞,废其歌诗,改编成了《祭孔乐舞》。后来历代的祭孔乐舞、北宋“箫韶部”所奏的“大曲”、北宋陈旸的《乐书》都保存了齐《韶》的音乐舞蹈成分。由此可知,后世所传《韶》乐,其源头应该是齐《韶》。从这个意义上讲,淄博临淄为齐《韶》乃至韶乐起源地,当之无愧。2006年,齐《韶》还被被公布为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过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韶院村因孔子曾在此闻韶乐而得名,是当年齐国的皇宫所在,孔夫子闻韶的宫廷礼乐之处。只是在2500年后的今天,当年的都城早已在风吹雨打中土崩瓦解,旧时的宫墙都作了寻常巷陌了......
看到老人从一度激动到顿感失落表情的变化,我不仅陷入了沉思:或许临淄作为齐国故都八百年,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片段或者章节罢了。作为齐国的后人他们曾有过自豪感,但是后来江山零落世事变迁,无奈散落在周围的村庄,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其实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知有多少人耕耘过、收获过,多少马蹄践踏过,多少音乐流传过……在时光面前,我们只能怀着一些感慨来追思罢了。
在返回的路上,我不禁感慨:临淄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是灿烂辉煌的中国齐文化发源地,留下了难以计数闪着智慧光芒的文化载体。孔子闻韶处作为文物古迹的一部分,特别是与之相伴韶乐的挖掘整理,后人仍然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这对于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增强文化自信必定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