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高谦随笔《泥土灶台》

前几日去博山出发,在一农家乐的庭院中,又见到了久违的泥土灶台,那清晰而又模糊的模样,如烟弥漫温暖萦绕在我的心头......
那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们鲁中地区的偏僻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用黄泥制作而成的泥灶台。不过你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泥灶,整体用黄泥做成,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工具,完全靠的是一双灵巧的双手。灶口的大小由铁锅的尺寸决定,一般乡下用的都是两印、三印的铁锅,灶膛的大小宽度,也是很有讲究的,最体现技术的是泥灶烟囱的处理,这短短20公分左右的烟囱,决定着整个泥灶的技术含量,烟囱做好了,火力足,抽风快,燃烧充分,做不好,灶膛里就会往外倒烟,熏得烧火的人眼泪鼻涕直流。记忆中,家中的大伯是制作泥土灶台的高手。但见他用小推车从村外推来黄土,用筛子筛去里面杂质,加水和泥,还要加些麦壤或者猪毛一类的物品,这是为了增加泥土的韧性,防止泥灶在阴干的过程中出现开裂。在制作过程中,大伯先把泥巴反复摔打,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土坯,然后在木板上做成一个圆形的底座,接着把黄泥一层层的按照灶膛的弧度往上增加,在制作过程中,还要不停地用腻刀把泥灶的周围抹平,最后把圆形的烟囱装上,再用清水把各个节点清洗干净,一个美观实用的泥灶便成型了。看见我与狗蛋围在他的身边,聚精会神地看着,大伯一边忙碌,一边对我们说道:“好的泥灶,不能在太阳下暴晒,要阴干,阴干的过程大约需要十几天左右,但凡阴干无裂痕的,才是上等泥灶,而且越烧越结实,最后几乎烧成了陶的泥灶,只要使用过程中不被人为损坏,就能使用好几年,即使是一般的小雨也不会造成影响。平时使用完以后,使用塑料布遮挡一下即可。”由于大伯制作的泥土灶台,灶膛空阔好添加柴火,火苗容易燃烧,火力猛,火苗可以直达灶膛后端,所以深得村民喜欢。印象中灶台砌好以后,村民们要庆祝一下,做“答谢饭”来请大伯来吃,即使经济再困难,村民也要想方设法弄来一点荤腥,炒些花生、瓜子,喝一点自家酿的烈酒,这样一来不仅检验大伯的劳动成果,同时也盼望着家庭有个好的兆头。每一次大伯喝的面红耳赤,酒足饭饱后,拍着胸脯打着包票保证,我制作的灶台尽管放心使用。最终也确如大伯所说,他的灶台因为质量好价格实惠,自然名声远传越远,信誉也越来越高!
大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状况不断好转,大多数家庭使用青砖、红砖砌灶台了,灶面用水泥抹平滑;九十年代已经有很多人家用瓷砖嵌灶面了,干净整洁美观大方。到了二十世纪以后,随着煤气灶、电磁炉的广泛普及,泥土灶台已经渐行渐远了,随着它们的消失和离去,也带走人们对它的感情。带不走却是人们对它的怀念和美好记忆。因为那满满的泥土灶台飘出来的是:烟火的味道,家的味道,爱的味道,很暖很暖!让人梦迎神绕,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