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谦
高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67
  • 关注人气:2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淄博高谦《苏李王氏宗祠散记》

(2022-03-16 08:50:56)

今年初春时节,受好友王育明先生邀请,我与韩复忠、边忠然两位老师在王村族谱委员会王宗岳会长的陪同下,乘车来到了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苏李村参观游览了苏李王氏宗祠。

淄博高谦《苏李王氏宗祠散记》

资料介绍:苏李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位于王村东南三公里、历史名山豹山北麓,是一个具有七百余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我们在惊叹苏李村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心中思绪翻滚感慨万千,于是本着悉心学习开阔眼界掌握知识提升素质的态度,在王宗岳会长的引导下,大家迈着轻松的步履一边前行,一边不住的相互交流着,不一会儿工夫便来到了王氏宗祠。从地域上看王氏宗祠位于苏李村中心街中段,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14.45平方米,建筑面积276平方米。抬头仰望,祠堂大门庄重大气古朴典雅,“王氏宗祠”四个金粉大字刻在黑板上,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门里面的影壁墙上,一个“根”字的书法作品,遒劲有力雄浑大气格外醒目,好像在呼唤着游子们的归来。此时负责祠堂管理的王孔秀主任已经站在门口热情地迎接着我们,但见他满头银发,清瘦的身材,彰显出自己儒雅宽博的气质,或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缘故,我们之间像是久未见面的老朋友,两双大手一下紧紧握在了一起。经过简单寒暄,我们一行随着王主任的脚步继续前行,作为王氏后裔、苏李村王氏宗祠文化的研究者(整理者)、讲解员他颇感自豪,一边轻快地走着,一边感慨地说道:宗祠是族人的“根”,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同时还记录着家族传统与曾经的辉煌,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现在咱们看到的王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四年,到现在已经有着近七百年的历史了,它见证了王氏家族祖辈延续和赓续文化的根脉传承......宗祠正门修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均属于砖木结构,原来门楣上方悬挂“王氏宗祠”楷书大字横匾,是王普、王珍兄弟捐立。两侧饰有垂珠莲荣,迎风看板上镂雕四时吉祥鸟兽,见证了清代巧夺天工的建筑雕刻技术。步入大门,抬头仰望北侧,时思堂”三个篆字便会映入眼帘,房间虽说不高,却建筑精美技艺精湛,特别是四条边脊末端,翘角高扬,上有天马,獬豸、狮兽尊,虬须高翘,它是用来固脊,同时监管三神兽等,印证了明代高超的建筑工艺技巧。接着我们饶有兴趣地步入室内,抬头还能看到万历十四年修建“时思堂”的碑刻记载内容,可谓清晰可见历历在目值得惊叹此时作为讲解员的王孔秀主任指着室内的横梁让我们靠近仔细察看,并自豪地说道,当年这项工程耗时两年,四梁八柱的祠堂,顶部全用黄色釉瓦覆盖,巨大花砖并排脊梁,内里则是邀请苏州画匠精心雕琢而成,不管是“金线缠枝牡丹”还是“云头护顶”无不彰显了当时极高的艺术价值。据悉这在省内乃至全国都颇为罕见。前几年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曾经来这里看过以后,颇为惊叹一再叮嘱我们要原汁原味不加修饰的妥善保存......声情并茂的介绍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于是大家聚精会神的欣赏着。王孔秀主任接着说道,墙上悬挂的王氏家训:“耕读授业,孝友传家。各耕其业,各励其修,出类拔萃,克振家声。”虽说只有短短24个字,却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它进一步影响熏陶了王氏子孙,促进了他们的成长进步,并相继涌现出了以王教为代表的一大批名播四海的社会贤达、仕途高官和文人墨客,对国家来讲也是一种贡献。另外王氏家风家训体现了尊老爱幼、重视孝道、孝敬长辈、教育后代,重点是教育后人文武兼具,以人为本,为国家培养人才,注重道德,不违法乱纪......内容全面具体与时俱进,在今天来讲同样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而立在眼前的王友亮、王教、王新荫、王珏等人的铜制雕像更是气势雄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是王氏家族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人物和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具体体现,看后让人深受触动和启发。

淄博高谦《苏李王氏宗祠散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王氏宗祠整修和文化建设过程中,享誉全国的著名企业家王宗年先生可谓倾尽心血义务奉献,用实际行动为大家做出了表率,确实值得点赞。在现场我们看到专门有一张图板资料介绍了他的感人事迹:王宗年,号一驮夫,淄博市周村区苏李村人,1954年农历7月19日生于北京,创立北京奥林公司,2000年更名北京奥林天成商贸公司任董事长,下辖8个分公司,主业恢宏,风生水起,兴隆发达,他在处世、为人、从业中一贯注重传统文化理念,恪守诚信,遵守法德原则,关心社会公益,具备了鲜明的儒商风范,为多方称道。在家族续修族谱,修葺宗祠,设立塑像过程中,他先后捐款100多万元,凡家族要事,拨冗返乡,奇谋杰出。为了弘扬祖训家规,他特请中国当代书画大师范曾为王氏宗祠撰文题字,并多次往返河北、北京、苏李之间,选河北之佳石,骋幽燕之良匠,精心勒石,聘请皇族后裔启骧先生书写,将祖上名贤王八垓命题,特聘蒲松龄撰写的“为人要则”一篇镶嵌于王氏祖祠南墙,凡是祖祠工程,他事必躬亲,花甲之年,辛劳无计。其赤子之心,为族人同仰共鉴,堪称淄西王氏敬祖第一人,家族忠孝之典范,后世学习之榜样。看后让人肃然起敬。

淄博高谦《苏李王氏宗祠散记》

淄博高谦《苏李王氏宗祠散记》

走出时思堂往南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以诗写成的序言,概括了苏李村的人文风土,文化内涵、历史变迁等等我与韩复忠、边忠然老师一道不顾旅途劳累快步向前,近距离认真品读慢慢领会,原文大意是:苏李村自元末明初立村以来,先后有苏姓、李姓、王姓、柳姓、陈姓、孟姓、贾姓董姓、钱姓、张姓等家族迁移落籍。700余年来,数姓和睦相处,共聚一村,建设家园。自明代有酿酒、做粉、榨油、制作豆腐干、植桑养蚕、制作毡帽、烧制砖瓦的传统手工艺是淄西地区民间名吃苏李豆腐干发源地......王孔秀主任看到我们如此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认真学习,一下也来了兴致,趁着我们交流的停顿间隙,他激动地说道:苏李庄王氏家族,为明清山东名门望族之一,据《王氏家谱》记载,元朝末年,苏李庄王氏始迁祖王友亮,自冀州枣强迁至山东莱阳城东灰泉庄,又于洪武初年迁至原淄川城西苏李庄,(今称周村区王村镇苏李庄),故王氏家族以始迁祖王友亮为一世。明中期至清中叶200余年间,王氏家族耕读授业,孝友传家,甲第蝉联。自五世始,六代中出过五名进士、五名举人,生员一百多人,“兄弟三进士”一时传为佳话。其中二十多人在《济南府志》《淄川县志》中有传。王氏家族重视教育,办族学、办义学,前后相继,形成了丰厚的家学积淀,其独特的家风、家教,世代传承,影响着王氏家族后代子孙。另外,王氏家族特别重视家族的绵延继续,讲究齐家之道。王教出仕忠君爱民,刚不阿罢归后教书育人,德化乡里,被后辈仰为典型,世代追慕。自五世起,就确立了‘耕读授业,孝友传家’起家兴族之路。此后,‘兄弟三进士’为代表的登科入仕者,把家风教化推演具体,使之成为见诸家谱供族内子弟讽诵......接着,在谈到续修家谱过程中,王孔秀说道自康熙年间至2014年,王氏家族八次修谱,几乎每次都对家族成员教化提出明确要求。“耕读授业、孝友传家、各勤其业、各励其修、出类拔萃、克振家声”,是延续至今的王氏家训。也由此促进了王氏后人的成长成才和不断进步。特别是在教育方面,王氏家族值得称道:从明万历年间族内设立义塾,至清朝又新建一处义学,供族内子弟读书,王教罢归后曾在塾内执教多年。清康熙初年,蒲松龄曾应王永印(胤)邀请,在王家做过私塾先生,正值青春年华的蒲松龄,最先在苏李庄王永印(胤)家设馆教学,在这里开始了“岁岁游学”舌耕生涯,和青灯黄卷萧斋瑟瑟的漫漫文学创作之路。说到这里,王孔秀主任指着西边的房屋说道,当年蒲老先生就是在这间房屋中被聘请来教学的。受此感染,我们快步来到室内参观,虽说房屋面积不大,但是布局紧凑合理,几乎保持了原来的设计和摆设。墙上张贴着《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以及山东大学袁世硕教授“研究蒲松龄与王永印关系”的文章,而且中间位置悬挂着王永印(胤)和蒲松龄先生的画像,中间的联对是“肝胆昆仑 执戟郎中烹羊夜”和“ 山水清音 吹笙王子序寿时”可以看出两人之间虽然身份、地位、名望悬殊很大,但是彼此之间却结下了的深情厚谊。可以说,对于蒲松龄来说,在科举蹉跎,创作困顿之时,遇到王永印(胤)收留关心和褒奖,感到宠爱有加,并为之感激涕零。期间,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王永印(胤)80岁时,蒲松龄满怀感激撰写了《为王公八垓八十大寿序》的一篇文章,从中看出了他的满腹才华,更看出两人在文学、艺术、世界观的高度默契。在文章开头,蒲松龄这样写道:“王公八垓,昔与余垂髫相戏,每见肝胆廓落,辄以倾倒”可以看出蒲松龄少年就与王永印(相识。康熙十七年,蒲松龄在苏李庄东侧的西铺毕家教书,王八垓常去看他,蒲松龄写诗《王八垓过访》记录此事。所以,如今的苏李庄王家祠堂的乡村记忆馆里,也有蒲松龄在该村的一段专门介绍。在当时蒲公作为一介书生穷困潦倒,为了生计寄人篱下做了王氏家族后生的私塾先生,但是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在这里的深厚积淀,为他晚年创作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成就了他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荣誉称号。特别是在西侧门前雕刻的王永印(胤)与蒲松龄分坐在茶几两侧品茗交流坐而论道的石雕作品便是最好的例证吧!

走出西门,稍作停顿,我们在院内浏览,看到了“苏李村王氏祠堂修缮碑记”和“苏李村乡村记忆博物馆记”等石碑雕刻作品,原来苏李村为了加强文化建设,繁荣当地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把王氏祠堂进行妥善保护,充分利用,综合开发,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逐步改造成了乡村记忆博物馆和文化大院,由于成绩突出,在2014年3月17日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6月23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了当地的一处风景名胜和旅游景点。

在谈到王氏宗祠为何能够保存如此完好,随行的王老师解释道:文革期间这里曾经被当做学校使用,大家在这里读书学习。由于村民具有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从而避免了当时“打、砸、抢”这场劫难的发生,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也是宗族积德行善庇护保佑的结果。对此我表示认同。期间,我们还到东侧的偏房内进行参观,学习欣赏了《中华姓氏源流树状示意图》,自伏羲开始,它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枝叶繁茂,逐渐衍生了中华民族各种姓氏的渊源,让人感慨万千,深受触动。由此它也进一步说明了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的深刻内涵,从而引发了我的深度思考。

在返回的路上,我时常在想。宗祠作为乡土文化的一个承载的集中点,是家国情怀的一个根,是归属感认同感的凝聚力所在。然而苏李王氏宗祠的开发利用,已经打破了族群的约束,蕴含着新文化的产生,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实际上把整个苏李村的居民汇聚起来,围绕着惠民、悦民、聚民进一步挖掘,通过开放为村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滋养、文化陶冶,记住乡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从这一点讲,王氏宗祠不仅是苏李村的一座古典建筑,同时也是王氏宗族集会的一处重要场所,更是凝聚王氏宗族继往开来奋发图强的标志,为繁荣当地文化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来说,走进苏李王氏宗祠可谓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附录:

 

蒲松龄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除《聊斋志异》(包括崂山道士、小青、画皮等)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还有《狼》、《山市》、《口技》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课文。

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郭沫若对其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