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总第388期: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与金融支持体系周景彤
(2025-06-30 14:15:46)分类: 卷首语 |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与金融支持体系
周景彤
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周边关系已成为影响大国博弈、世界经济的关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上指出:“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周边伙伴关系网络韧性显著提升。在贸易往来方面,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周边伙伴关系网络韧性显著提升。在贸易往来方面,2001-2023年,中国对周边28个国家的出口额年均增长约12.7%,进口额年均增长约10.5%。在双边投资方面,中国是东盟的第二大外国投资来源地,2024年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2.6%。在经贸制度合作方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机制与“大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且深入的区域合作机制,并聚焦经济与战略合作、数字治理与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有序推进双边合作。
中国与周边国家深化合作具备多重优势:地缘上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儒家文化圈形成天然信任纽带;在地缘政治重构背景下,中国以全球化理念对冲逆全球化,成为区域稳定核心力量;经济互补性显著——中国是周边国家能源、关键矿产的重要需求方与基建建设推动者,企业为当地创造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同时中国所具有的制造业及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优势可带动周边产业升级与消费扩容。
加大金融特别是跨境金融支持力度,服务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大力度。
提升货币合作紧密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愈加明显的背景下,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货币合作,既有助于巩固周边经济纽带,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的战略支点与纵深。中国应与周边国家共同探索建立稳定的货币互换机制和统一的本币支付清算体系,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和经贸投资便利程度。
支持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促进资金资源高效配置。通过ETF互通机制、交易所核心指数互挂、跨境基金发行等支持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向跨境投资。持续优化“债券通”与“互换通”机制,支持周边国家投资者进行利率互换交易,便利利率风险管理,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依托《巴黎协定》框架,与东南亚、中亚等区域周边国家建立跨区域碳交易链接机制,探索“碳信用+绿色金融”等创新模式,推动区域低碳经济整合。通过规则衔接、技术协同与金融工具创新,构建起辐射周边的立体化互联互通网络,有效促进区域资本要素高效配置与市场深度融合。
促进上海、中国香港、东京、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在政策协调、市场融通、产品创新、科技应用、风险管控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助力构建资金高效配置、风险可控、发展成果共享的周边金融命运共同体。跨境金融机构一方面可通过提供跨境贸易撮合、融资对接、政策及法律咨询、外汇衍生品等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出海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可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推广和优化跨境数字支付、跨境汇款、数字银行、小额信贷等普惠性金融服务,促进周边国家间的资金往来便利。
系统升级金融基础设施的软硬件协同能力,强化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网络。制度层面,推动跨境监管规则衔接与标准互认,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提升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追踪能力,并依托自贸试验区探索“监管沙盒”跨境试点。法律层面,加快与周边国家共同制定跨境数据流动与安全、争端解决及司法协助规则,将跨境支付系统与实时结算通道纳入双边司法保障体系。信用评级方面,可联合周边国家建设区域信用评级联盟,推动中资评级机构与周边国家机构共建跨境企业信用数据库,开发适应东南亚等区域中小微企业特征的信用评估模型,提升区域信用风险定价效率。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作者系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常务副主编、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理事)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5.05.001 编辑: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