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5年04月总第387期:全球粮价周期性涨跌规律研究及后期展望刘石磊

(2025-06-30 14:13:18)
分类: 环球视野
全球粮价周期性涨跌规律研究及后期展望

刘石磊
摘要:本文聚焦全球粮价,运用多源数据深度剖析其周期性涨跌规律与未来走势。研究发现,全球粮价存在约10年的周期性波动,呈现“长短嵌套”与“牛短熊长”的典型特征。粮食作为大宗商品,近些年能源属性和金融属性明显增强,气候及库存的内生影响和经济及金融的派生影响共同主导全球粮价涨跌周期。目前全球粮价基本处于周期的谷底阶段,伴随着美联储降息和全球经济复苏,全球粮价短期将维持底部震荡态势,预计2026—2027年将开启新一轮上涨周期。
关键词:全球粮价;涨跌周期;规律
中图分类号: F31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5.04.017
粮食价格牵系着国计民生,是全球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键变量。近年来全球粮价波动加剧,给粮食安全、农业生产以及国际贸易带来诸多挑战。当前各界对粮价波动的研究虽有成果,但在规律把握、因素分析和趋势预测上仍需深入。为精准掌握全球粮价动态,服务粮食产业发展与政策制定,本文将系统梳理历史数据,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深入探究全球粮价周期性涨跌规律,剖析影响机制,并对未来走势作出预判,以期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提供建议。

一、全球粮价涨跌呈现明显周期性

全球粮价周期性波动是国际农产品市场运行的重要特征,其内在规律与宏观经济、自然生态及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深度耦合。关于周期的划分标准问题,经济周期大多以“繁荣与衰退”为标准,金融周期大多以“扩张与收缩”为标准,粮价周期则大多以“涨与跌”为标准。参考经济周期以“繁荣”作为周期的起点,粮价周期也以“涨”作为周期起点。据此标准,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谷物价格指数,自1960年以来,全球粮价共经历7轮涨跌周期,目前处于第7轮周期中,自2016年12月开启,2022年5月涨至周期高点后持续回落。对于此前的6轮周期,时间跨度分别为12年、6年、9年、14年、10年、7年,平均为10年左右,这与朱格拉经济周期和太阳黑子周期的时间基本一致[1]。

二、全球粮价涨跌周期呈现明显特征

(一)总体粮价与单品种价格周期“长短嵌套”
从总体粮价看,玉米、大豆、小麦、稻米等四大类粮食作物的价格涨跌存在高度相关性。主要原因:一是供给端,农作物种植期面临农资价格波动、极端天气影响等相似的外部冲击;二是需求端,不同粮食作物之间食用、饲用消费存在相互替代性。供需两端共同发力,导致粮价总体呈现明显的长周期特点,大体上平均10年1个周期。
分品种看,在同一个长周期内,四大类粮食作物的价格波峰与谷底并非完全重合,而是各有相对独立的行情走势。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分品种谷物价格指数,各单品种独立短周期约3—6年。按照阶段性高点划分,玉米、大豆、小麦、稻米价格波峰间隔分别为3—4年、4年、5—6年、4—5年。总体上,全球粮价涨跌周期呈现7—14年长周期与3—6年短周期相互嵌套的特征。
(二)粮价涨跌周期“牛短熊长”,外部冲击对周期跨度影响较大
对于单个周期内粮价涨与跌持续的时间,可以发现,上涨期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下跌与震荡磨底时间往往较长,即“牛短熊长”,这与粮价涨跌的内在驱动力密切相关。首先,极端天气、经济繁荣或货币扩张等因素导致粮价开始上涨,由于粮食属生活必需品,社会关注度高,一旦出现上涨趋势易引发抢购或囤购,导致价格短时间内快速上涨。其次,粮价上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刺激产量增加,因需求相对稳定,一次性增加的额外产量需要多年消化;而粮食储存期限相对较长,大多在3年以上,导致粮价下跌时间相对较长。
粮价周期时间跨度尤其是上涨持续时间弹性较大,连续的外部突发事件可明显延长粮价牛市时间。以2004—2008年为例,全球粮价出现4年上涨1.86倍的超牛市行情,主要原因就是多重外部因素连续助推。一是此轮上涨周期中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持续处于15%—19%的低位水平;二是2004年1月至2008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上涨343%;三是全球部分粮食主产区遭遇极端天气,如美国的飓风天气,印度的洪水等灾害冲击;四是金融危机导致美联储连续快速降息。多重外部因素连续冲击导致此轮粮价周期的时间跨度和上涨幅度均创历史记录。

三、全球粮价涨跌周期的影响因素

粮价涨跌周期既有内生性,也有派生性,其中内生性主要来自气候和库存,这两大因素均可能导致粮食供应出现周期性波动。外生性因素主要来自经济和金融,粮食能源属性和金融属性的增强导致外在的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间接推动粮价涨跌呈现周期性[2]。
(一)气候及库存直接内生影响粮价涨跌
粮食生产过程属于明显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受外部气候环境的影响较大,周期性的气候变化显然会导致粮价涨跌的周期性。而库存作为粮价涨跌的调节器或蓄水池,则会明显影响粮价涨跌周期的时间跨度。
1.气候周期性波动直接影响粮价。
周期性的气候环境交替会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的丰歉,进而推动粮价涨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交替出现。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1972年以来,中等强度及以上的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分别发生了7次和9次,其中各有4次和6次与粮食价格上涨周期重合。此外,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气候系统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太阳黑子活动的异常变化,会影响地球的辐射平衡和大气环流,进而改变全球的降水分布和气温状况,对粮食生产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在粮食价格上得以体现。一般而言,降雨周期与大约11年的太阳黑子周期存在相关性,这种大规模的气候周期可能是粮食市场大级别行情的底层驱动因素,例如2003年、2012年、2021年等年份的全球农产品牛市行情,均可在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中找到潜在动因[3][4]。
2.粮食库存高低与粮价涨跌高度同步。
粮食库存水平的高低与粮价涨跌存在显著的关联性。粮食库存水平不仅是历史供需状况的直接反映,还是未来供需受到外部冲击时的预防性储备缓冲。当粮食库存处于较低水平时,市场对供需失衡的敏感度显著增加,表现出更高的脆弱性,进而加剧粮价的上涨态势;反之亦然。回顾1960—2023年全球粮食存销比与全球粮价走势,当粮食库存消费比呈下降趋势或维持低位水平时,粮价往往会进入上行周期;反之则会进入下行周期。此外,通过分析单品种粮食作物的库存消费比和价格指数历史数据,也能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
(二)经济及金融周期对粮价涨跌周期产生明显派生影响
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而粮食本身就属于大宗商品的一部分,其价格涨跌与大宗商品价格涨跌高度同步,导致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对粮价周期产生显著的派生影响。
1.粮食能源属性强化粮价与能源价格的联动。
近年来,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迅速发展,通过替代效应和成本效应,导致粮价与能源价格日趋联动,其中替代效应起主导作用。具体而言,石油和生物燃料存在替代关系,当油价上涨时,市场主体为减轻燃料成本压力,往往会寻找替代能源,从而增加其替代品原料的需求。例如植物油可生产生物柴油,玉米可生产燃料乙醇。成本效应是指油价水平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及运输成本。以玉米为例,据美国农业部官方数据,2023年玉米种植成本中,与油价水平直接相关的农药、化肥、燃料成本分别占比7%、21%、3%。在两大效应的共同作用下,粮价指数与油价水平存在高度正相关性,根据1983年1月至2024年9月的历史数据,全球大豆、玉米、稻米、小麦期货价格与美国原油期货价格的相关性分别达到83%、80%、76%、81%[5]。
2.粮食金融属性导致粮价与周期性的金融政策强相关。
近几年,粮食成为资金投机或避险的重要领域,金融属性不断增强,周期性的宽松-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粮价也呈现周期性的涨跌。以粮价上涨为例,全球粮价上涨与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包括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及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等。具体有两大影响渠道:一是美联储降低利率时,美元相对于其它货币贬值趋势增强,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二是货币环境宽松时,资本倾向于流入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从而推高粮食价格。因此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伴随着全球粮价的上涨周期。
从历史上看,21世纪美国的两轮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粮价的两轮上涨。一是2000年9月至2004年3月,美国为应对互联网泡沫破裂,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下调至1%。二是2006年7月至2012年12月,美国为应对房地产泡沫破裂,加之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美联储在2008年1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实施了4轮量化宽松政策[6]。

四、全球粮价趋势预测

按照全球粮价7—14年长周期与3—6年短周期相互嵌套的特征推断,2022年是当前周期价格顶点年份,此后全球粮价进入下跌周期。对于当前全球粮价所处周期位置,从经济周期看,世界经济正经历“软着陆”调整,世界银行预测2024—2026年全球经济增速分别为3.2%、2.7%、2.7%,虽较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企稳,但仍低于21世纪前20年3.5%的平均水平。这种“弱复苏”格局抑制了粮食需求的扩张速度。值得关注的是,新兴经济体贡献度持续提升,这为未来粮食消费升级奠定基础。另外货币政策转向成为关键变量。美联储自2024年9月启动降息周期,累计降息100个基点,带动全球30余国跟进宽松政策,流动性环境改善缓解了农业融资压力,但当前联邦基金利率仍处4.25%—4.5%高位,后续政策空间充足。历史经验表明,宽松周期传导至农产品市场通常存在6—12个月时滞,这为2026年粮价开启新周期创造了货币条件。
从气候和库存两大内生因素看,全球粮食库存在2018/19年度达到9亿吨的历史高点后逐步小幅下调,近三年稳定在8.5亿吨水平。这种“去库存”进程较历史周期更为温和,既避免价格失速下滑,又为下一轮上涨积蓄动能。特别是中国等主要消费国持续推进粮食储备制度改革,库存管理体系更趋市场化,增强了全球市场稳定性。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气温延续高位,极端天气频率同比增26%,区域性气候异常加剧市场波动。综合外在的派生影响和内生影响,伴随全球经济逐步“软着陆”实现稳定增长和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可以判断全球粮价已经基本处于底部,短期将维持底部震荡态势,预计2026—2027年将逐步开始上涨,进入下一轮周期。

参考文献:

[1]刘璐,王晋斌,厉妍彤,等. 全球金融周期、中国金融周期和中国宏观经济[J]. 国际贸易问题,2023,(07):35-52.
[2]曾伟. 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 农村经济,2023,(07):87-94.
[3]吕厚远. 周期性气候变化与人类适应[J].人类学学报,2022,41(04):731-748.
[4]吕朝凤. 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太阳黑子均衡[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31(01):42-58+76.
[5]尹靖华. 国际能源对粮食价格传导的生产成本渠道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6):70-82.
[6]谭小芬,虞梦微. 全球金融周期:驱动因素、传导机制与政策应对[J]. 国际经济评论,2021,(06):94-116+6-7.
作者单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编辑:李俊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