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年11月总第383期:重庆推动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对策研究程凯杨果

(2025-02-06 14:10:39)
分类: 社会管理
重庆推动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对策研究

程凯 杨果
摘要: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强则全市强。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既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坚持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经济的崛起,为重庆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推动数字化转型能够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分析重庆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意义、面临的短板和制约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4.11.017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承载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多重战略的核心载体,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对重庆而言,大量的人口在县域,巨量的自然资源也在县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空间所在、希望所在。但长久以来,重庆县域经济发展受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不足等因素制约,整体竞争力比较弱,在大数据智能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正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推动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推动资源要素快捷流动,有效缓解“用工难”问题,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

一、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的重要手段
当前,重庆各县域地区产业政策差异较大,对市场主体的资源调度、产业选择和布局优化产生干扰,影响了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县域资源要素的低成本汇集、高效化流动,进一步打破传统要素的流动壁垒,吸引更多要素向县城加速集聚,使县城充分发挥城乡结合点的优势,并凭借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承接大中城市数字产业的溢出。比如,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空间限制,满足乡镇小微企业和个人分散化、小额的资金需求,为农民提供足额、便捷、便宜的融资服务,最终提高农民创新创业积极性;又如,手机端“云上牧场”软件可以实现掌上管控养殖场,提高家禽养殖成活率,降低农民养殖成本,最终促进乡村养殖业发展。
(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长久以来,进城务工一直是重庆县域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仅巫山县庙宇镇2023年外出务工人员就高达13843人,约占全镇人口总数(56701人)的24.4%,整体规模较大。但近年来,受经济发展增长放缓、国际环境持续恶化等因素冲击,工业企业普遍效益下滑,用工需求随之降低,甚至部分企业出现裁员现象,导致农民工就业正面临“劳动力供给总量增加”与“企业用工需求量减少”的矛盾。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会增加更多工作岗位,使农村就业人口能够就近在县城置业、就业、创业,从而显著改善农民就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弥合城乡收入差距。例如,通过数字平台发展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破除了地理位置和设施条件限制,实现“网货下乡、农货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为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已经成为很多新农人的重要创业手段,开创了县域就业创业的新机遇。
(三)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
重庆县域经济底子弱、基础弱、发展难,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县域人口规模偏小,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模式仍以粗放式、要素驱动型为主,农业经济比重过高、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占比偏低,迫切需要因地制宜、找准特色,整合城乡两种资源,加快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效率提升,打通城乡消费领域和产业领域壁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以数字标准产业为例,发展县域经济数字标准产业可以充分发挥“统一规范”的作用,有效防范“信息孤岛”、条块分割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真正实现数据共享、统一管理,从而吸引更多愿意参与县域经济数字化发展的企业、农业、新兴主体,共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重庆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境

(一)新基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投入大笔资金,而重庆县域经济财力比较薄弱,受经济周期等因素影响,近几年宏观经济形势不佳,县域政府财力紧张问题更为突出,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更为紧缩。因此,重庆县域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比较缓慢,城区与乡村分布不均衡,现有网络存在带宽不足、传输速度慢和资费较高等共性问题,难以满足县域日益提高的数字化发展需求。以丰都县为例,该县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以政府主导投资建设为主,社会、企业参与较少,整体投资效能不足,截至目前全县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尚未全面覆盖。
(二)数字人才匮乏
重庆县域经济大部分从业人员年龄偏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了解应用较少,掌握的技能水平更为适合传统产业(如传统农业、建筑业、手工制造业等)。同时,受区位限制影响,目前大部分县域经济以初级产品和低端产业为主,产业增加值留在县域的比例小,从业人员收入较低,产业成长性弱,对掌握数字化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足,导致全市县域整体呈现数字人才“引进困难、留住更难”的局面。比如,云阳县累计培育的数据处理加工专业人才仅3000余人,引进的教授级专家和市级科研机构专家总数不足100名,数字人才缺口明显。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缺乏针对性,对数字人才的认知还存在误区,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存在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缺乏链接,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三)数字化转型目标不清晰
重庆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不清晰,转型方向不明确,应用场景不足,对产业和经济的效益未得到充分释放。多数县域尚未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地区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较少聚焦于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数字业务,打造数字产业。据统计,重庆12个县域经济中仅有丰都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明确出台了数字经济、大数据应用或者大数据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而其余6个县未有直接全面的数字化发展战略规划。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只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秀山武陵山数字经济产业园;巫溪县虽然出台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但仅明确提出了工业数字化发展规划,而并未涉及农业、服务业等领域。
(四)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较为薄弱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在各行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被大量积累。然而,重庆县域涉及数据安全管理的执法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有限,使得相关法规的效能未能充分发挥,特别是执法机关在处理相关举报或者案件的力度有限,加之大众对数据安全管理及个人信息保护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数据未能被有效管理,个人信息未能被有效保护;同时大多数信息系统未对数据安全开展评估和检验检测,数据的存储、治理和管理也无强制规定,导致数据安全管理还流于形式,公众信息安全体验堪忧。近年来,商业电话和短信频繁骚扰、大数据杀熟、数据超范围收集、算法歧视等现象在重庆县域经济频繁发生,便是最好的例证。
(五)数字化治理水平不高
重庆县域经济数据治理统筹协调、分类推进机制不健全,存在碎片化、分散化治理的现象,数据融合应用、协同治理的标准规范仍需进一步深化,数据共享汇聚尚不充分,数字化整体治理水平亟待提高。在政务数据服务方面,大多数核心数据仍由政府各部门分别掌握,数据通道尚未完全畅通,大部分部门使用市级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垂直管理业务系统,各系统应用间仍然存在数据共享难题,“数据孤岛”和“数据烟囱”现象仍然存在;在社会治理数据方面,由于城管、应急、公安、生态环保等数据采集部门,缺乏统一的公共数据采集规范和标准,造成了数据资源重复冗余,质量不高;在公共民生数据方面,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教育机构的在线教学资源、社区的智慧服务没有横向打通,尚未真正形成智慧民生服务的合力。

三、重庆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主攻方向

(一)搭建数字化平台
依托数字重庆云平台,搭建县域政务云平台,为县域经济政务应用提供云计算、云存储、数据库等云相关服务,实现统一资源管理、统一资源分配、统一资源监控、统一运营维护等功能。统筹各县视频数据资源,搭建视频数据中心,进一步整合县域经济自建计算和存储资源,逐步取消自建机房,搭建视频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体系,明确部门共享交换数据权属及交换流程,提升共享视频数据可靠性、可控性与可用性。推动各领域智慧应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梳理共性业务需求,建设完善共性业务支撑平台,提供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证明、电子签名、电子档案、消息推送、在线支付等标准化、统一化、共性化服务,提高各类系统共建共享水平。
(二)打造智慧应用场景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新基建,实现千兆光纤网络、5G移动网全覆盖。推动更多产业生产、经营、服务、监管等多跨场景落地应用,形成“县域大脑+产业地图+数字工厂(基地)”发展格局。完善县域经济电子商务配套设施,壮大社交电子商务、直播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迭代县域经济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住房、供水、灌溉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建设县域经济气象、水文、地质、山洪、旱情等数据实时发布和预警应用系统,实现应急广播和“雪亮工程”全覆盖。
(三)建设数字科创中心
强化数字产业科技创新,整合科技资源和力量,围绕粮油、蔬菜、生猪、柑橘、茶叶、柠檬、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开展时空信息、智能感知、模型模拟、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研发一批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化新产品。深化与中国农科院、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立足主导产业、重点产业需求,成立数字科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技术中心,围绕数字技术创新、大数据计算系统与分析、大数据应用模型等领域进行前瞻布局,加强数字技术发展研究。

四、重庆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新型基础设施投入结构
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机制,以政府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适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的金融服务。根据各类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经济属性,瞄准关键点,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投资促进政策。对于技术基本成熟、市场需求前景比较明朗的信息基础设施,需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对于技术正处在发展之中、市场有待大规模开发的融合基础设施,需推动实施关键技术试点示范工程,助力新技术应用和市场推广;对于引领效应显著,但社会投资意愿不强的创新基础设施,尤其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教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构建涵盖基础科学研究、产业技术研发、孵化育成体系、科技公共服务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高度重视引进和培育人才
依托“重庆英才计划”“鸿雁计划”等引才平台,用好市县两级人才政策,建立高端数字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靶向引进机制,引进有利于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优秀人才,逐步优化县域数字人才队伍结构。立足产业需求,利用市内外高校学科资源,因地制宜地定向培育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人才。引导各县职业院校增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对标一流专业建设标准提升现有专业水平,增强县域数字人才培养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实岗实业培训,建立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机制,加大数字专业人才、跨学科数字综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健全人才使用、评价、激励等各项政策措施,加大住房保障、落户便利、创业扶持力度,注重高层次人才事业支持和精神关怀,适当增加荣誉奖励,用“软环境”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三)明确数字化转型方向
各县域要结合自身优势,出台《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转型方向及发展目标,确定转型路径,理清主体责任,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支持。以工商业为主的县域,要积极培育新业态,在推动产业间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同时,逐步推动重点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探索建立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智能生产线、云上服务等生产方式。同时,实行积极稳健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智能化、数字化企业入驻,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在人力、物力和服务上提供支持。以农业为核心的县域,要充分结合自身区位特征和种植传统来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分区域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绿色农业、立体农业等,运用农业大数据、农业数字技术等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发展优势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特色旅游等,逐步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
(四)全力维护数据信息安全
强化大数据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职责,增强力量,提高其数据安全管理行政执法能力,落实好《重庆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信息化项目的数据安全管理。加强网信办、公安局等有关部门的联动,针对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所带来的投诉和举报,明确各自职能职责,建立联防联控专门综合协调机制,结合打击电信诈骗等专项行动,严格查处和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制定专门措施,集中时间和精力打击一批严重侵犯个人隐私,泄露和滥用个人信息的典型案件,对涉事单位或个人严厉惩处。加强法制宣传与普法教育,明确各方合法权益与相应责任,严惩网络犯罪行为,加大执法震慑力度,为释放重庆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五)畅通信息资源共享通道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有效解决“数据烟囱”“信息孤岛”等问题,纵深推进信息系统整合,持续关停和整合一批小而散的信息系统,增强部门大数据平台功能,促进部门内部及其下属单位的信息系统互联互享、标准互认、管理集中。加快构建完善县域经济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编制更新《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全面融入重庆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支持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等。加速县域产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大数据采集,推进产业生产信息数据库和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强化数据流通与集成应用,实现县域数据一体化及县域间数据共享。
(六)完善监督治理体系
围绕系统整合、系统接入、迁移上云、数据共享开放和部门云平台建设运营,进一步完善“云长制”改革措施,启动实施“晒云长”机制,强化政务云资源使用效益的评价。探索行业主管部门数据与企业共享的管理制度,建立行业数据共享、挖掘、利用的工作机制,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资源的精准配置与高效对接。加强信息化项目全流程管理,推动出台项目管理、项目验收、绩效评价等制度,开展验收和评价工作。加快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鼓励县域企业和机构积极参与县域经济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保障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县域经济短期发展目标,加快数字经济配套制度建设,打破行业垄断,健全行业规范,引导企业自律,建设多元共治体系,维护市场有效性与公平性,保障数字经济有序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贝.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J]. 山西农经,2024,(19):57-160.
[2]李硕雅. 数字经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J]. 当代县域经济,2022,(01):46-49.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
编辑:冯莉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