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总第383期:优化产业基金制度,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探析汤颖梅李佳辰吴梦奇仲嘉伟
(2025-02-06 09:37:33)分类: 社会管理 |
优化产业基金制度,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汤颖梅 李佳辰 吴梦奇
仲嘉伟
摘要:农业创新创业企业是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石,因创新周期长,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农业领域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风险大,资本的逐利性与农业的弱质性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本天然地具有离农倾向,不利于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投资格局。因此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行科学的产业基金制度设计,通过政府基金引领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探索创新的产业基金模式,赋能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产业基金;社会资本;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4.11.0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业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与创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数据显示,2023年乡村产业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金额约139.88亿元,比上年减少15.54%。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投资基金变得更加谨慎。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各省均设立了乡村振兴基金,但支农、助农、对社会资本的带动效果并不明显。基于此,本文以乡村振兴基金为切入点,剖析了产业基金在支持农业创新方面面临的困境,并从建立科学的基金绩效评价制度、专注农业领域初创公司、加强政府基金的引领作用、通过“基金+”多维度助力农业产业化四个方面探讨产业基金助力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助力农业现代。
一、产业基金投资农业领域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基金的高回报要求与农业产业利润率低的矛盾
政府产业基金肩负着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重任,社会资本更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农产品通常是居民的必需消费品,关系到国计民生,受制于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以及农产品本身的收入弹性特征,价格不可能过高,因此农业报酬率较低;此外,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之近年气候变化异常,农业收益率波动的幅度增大。报酬率低叠加收益不稳定,使追求高回报的资本介入农业领域的意愿下降,导致涉农小型创新创业公司难以募集到资金,无法发展壮大,进而弱化了建设农业强国所需的实体基础。
(二)产业基金的退出机制与农业公司弱质性相矛盾
很多产业基金的首选退出机制是投资标的上市,基金通过二级市场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市场溢价并退出[1]。这面临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农业产业因为成长慢、风险高,上市难度高于其他产业;其次,国家IPO政策收紧、股价低迷,农业类公司上市难度更大、股价更低,投资者将更加谨慎;最后,接近上市标准的企业往往是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工业化的泛农业企业,该类企业对农业产业链提升与小农户带动的作用微乎其微,投资该类企业难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有违政府乡村振兴基金支持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初衷。在此背景下,农业类创新创业公司吸收资本金投资发展壮大的机会更加渺茫。
(三)产业基金投资期短的要求与农业公司成长周期长之间的矛盾
投资基金为了规避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往往要求较短的投资期[2]。目前我国产业基金存续期限一般只有7年左右,而农业类公司受限于农业生产的自然节律,周期往往较长;通过外部干预改变实验环境、缩短研发周期将需要更大的资金支持,将面临更高的投资风险,这进一步抑制了投资基金进入农业领域的热情。
(四)政府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领域的作用有限
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因此各省均设立了乡村振兴母基金,并成立诸多子基金,以便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于农业领域,促进农业现代化。但一般经过初创期、进入成熟期的农业企业净利率基本在3%左右,初创的农业企业能够保本或取得微利已实属不易,因此,符合要求的投资标的少之又少,子基金往往难以找到风险可控、退出路径通畅、投资收益率满足要求的农业企业,导致基金无法完成投资任务。有些子基金投资期限已到,但仍有过半资金无法找到合适的项目投资,造成初创企业缺少资金,但同时乡村振兴基金寻找标的难、资金未被有效利用的双重困境。如何摆脱困境、提升产业基金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需要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
二、产业基金投资农业领域路径探析
(一)优化政府产业基金考核机制,带头成为耐心资本
社会资本因其商业属性,必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所以不愿涉及周期长、风险大、利润率低的农业领域初创企业。政府乡村振兴基金虽然也是一种金融工具,更是一种政策工具,担负着扶持弱势产业、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乡村产业振兴的重任,其社会效益远比经济效益更重要。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政府产业基金考核机制:
1.体现社会责任,更注重对社会效益的考察。应借鉴国投创益乡村振兴基金绩效考核的先进经验,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更注重对社会效益的考察。国投创益按照6个环节、133项指标对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只有社会效益得分超过60分的项目方可投资。对乡村振兴基金总体项目的要求为:30%的项目保证收益、50%的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20%的项目保证资金安全、以帮扶为主,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基金的社会责任感。
2.成为耐心资本,构建注重长效、多元化的考核指标体系。2024年4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针对农业项目周期长的特点,政府产业基金应带头成为耐心资本,对子基金的绩效考核也应与此相适应,从年度考核向基金的全周期考核转变,这样才能促进农业领域新业态的生成。即从以利润为考核中心的单一指标,向兼顾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转化,对当地技术与产业的带动等多元指标转变。只有建立健全长期投资的评价体系,才能形成长期的投资理念。
3.建立健全容错纠错、尽职免责机制。农业产业投资期限长、收益低、风险大,政府乡村振兴基金应对投资项目在一定范围内的损失予以容忍。投资损失在基金总额10%以内的,根据“尽职即免责”的原则考核,借鉴深圳、上海、合肥等地不追究单个项目责任,而是根据总体功能目的来进行评价考核的模式,减轻管理团队的思想压力和考核负担,使其专注于投资有成长前景的农业公司。
4.开辟多元化的退出机制,鼓励基金投资。通过完善农业类公司并购重组政策、份额转让等措施,拓宽基金的退出渠道。如对已培育的科技创新企业如何实现内部科技成果转化,如何加速推动科技创新私募基金市场的发展,通过活跃交易及便利退出实现资本的良性循环,这些都需要系列体系机制的改革及创新。
(二)严格限定农业产业基金投向,合理配置投资标的
2014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美国农村制造”政策,政府通过一家专门服务于美国农业企业的合作银行(CoBank)为首笔基金注入1.5亿美元,启动农村商业投资计划(RIBP),并设立农村商业投资公司(RIBC)。该计划旨在为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的农村企业寻找资金,所以申请门槛很低。为了防止该基金的政策目标发生漂移,美国政府对基金的投向做了严格限定:至少75%的投资用于农村地区、至少50%的投资用于小型企业、最多10%的投资用于城市区域。截至2023年,RIBC合计募资超12亿美元,超过100家企业受益。其中CoBank及其他22个农村信贷机构合计提供募集资金超70%,为美国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现实基础。
因此,应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对农业产业基金的投向做严格的限定,规定必须投资于农村地区、小型企业的比率,防止基金为了追求业绩,投资于名义上的农业公司,违背乡村振兴基金支持农业发展的初心。
(三)发挥政府产业基金领航作用,扩大农业基金规模
政府产业基金的投入会增强社会资本向农业领域投资的信心,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企业,发挥引领与杠杆作用。日本的《农林渔业企业等投资发展制度》将可投资主体从农业企业扩充至农林渔、食品产业链上的企业和为农业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的企业。该法案的目的旨在通过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引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促进该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该基金共募集资金25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1.6亿元,按照2024年10月31日汇率折算)。自法案推出以来的20年间,投资最活跃的公司累计投资694次,金额148亿日元(6.86亿元),其中种子轮364次。该制度因设计科学合理,投资期限符合农业周期特点,成功地吸引了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以较少的财政资金撬动了大量社会资本,投资效率高、资助企业多,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农业创新企业的发展壮大。
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政府基金应考虑农业项目周期长的特点,带头做耐心资本。同时,结合农业产业收益率低的缺陷,政府基金在保本的前提下向社会资本让渡部分投资收益,激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将农业基金规模做大、做强。
(四)产业基金协同多政策发力,放大农业基金投资效果
围绕产业基金“募、投、管、退”全链条,可以协同政府关于农业的产业政策、科技项目扶持政策、财政政策等,培育农业产业领域有竞争力、可持续的创新主体,加速其成长。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探索:
1.“基金+农高区”模式。国家设立农高区旨在吸引农业领域创新创业主体入驻,推动产业链升级、形成产业聚集,对区域现代农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其功能与产业基金有重叠之处。农高区在招商时,有潜力的公司往往要求园区跟投。此时产业基金以股权投资吸引企业入园,农高区协同产业基金,可利用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科研技术、行业资源、团队管理、商业模式、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的服务,助力企业成长,携手打造可持续的农业科创发展生态。
2.“基金+实验室”模式。借鉴中信农业基金的模式,通过与海南省政府合作,设立针对种质创新的南繁育种创投基金,当地政府出资建实验室、温室及试验田等科研设施,吸引全球先进农业科技项目,由中信农业基金负责管理和运营,进行早期孵化、中期加速、成熟期资本运营,该方式对于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具有显著优势。
参考文献:
[1]曲衍锦. 国有产业基金如何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J]. 中国投资,2024,(Z7):84-85.
[2]李宇辰,郝项超,刘精山.
政府产业基金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政治关联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41(07):91-100.
[3]刘明.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建设的若干思考[J]. 当代农村财经,2018,(03):34-36.
基金项目: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都市现代农业促城乡高水平融合的南京实践研究”(编号:24YB02);南京农业大学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统一战线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编号:SKTZ2024002)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编辑:冯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