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总第381期: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实践创新模式及推进策略上官彩霞孙建军杜涛路燕滑留帅
(2024-12-17 14:33:29)分类: 创新驱动 |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实践创新模式及推进策略
上官彩霞 孙建军 杜涛 路燕
滑留帅
摘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典型案例方法,分析全国各地为提升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探索出农地入股村集体合作社的全程托管模式、以“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机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和整村集采模式等实践创新模式具体做法,提出持续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实践创新模式;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4.10.009
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作业机械化、技术绿色化、管理数字化、设施现代化,是我国大田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实现现代化的方向。近年来,全国各地一直在为如何提升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进行尝试和探索,涌现出多种实践创新模式和经典案例。
本文通过对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实地调研,归纳总结现有实践创新模式的具体做法和运行机理,进而提出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一、以不同方式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已成明显趋势
各地在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方面均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尽管运作模式有所不同,但均相对成熟,具备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条件,形成了“社会资本(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主流模式,核心是通过社会资本引入,结合村集体在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等“统”的功能和农户主体地位,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针对实践创新模式,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农地入股村集体合作社的全程托管模式
河南某村将农户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耕、种、管、收、销等全程托管服务。社会化服务组织接受托管业务后,对接企业需求,选择优质强筋专用小麦和特用玉米种植品种,签订种植订单,提前锁定产品销路。为解决托管费用问题,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提供融资贷款担保,获得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资金和农机作业费。具体分配办法是:农户获得800元/亩的保底收益,按50元/亩标准留作村集体合作社管理服务收入。上述款项扣除后的剩余为销售溢价收入,其中70%作为农户红利收入,村集体留10%,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得20%。2022年该村农户每亩获得1360元的“保底+分红”收益,村集体管理服务和溢价分配两项共计获得收入22万元。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收入包括农机作业服务费、粮食销售溢价分配收入和农资统一集采利润返点。
安徽、江苏和山东等地区尽管收入分配比例不同,但做法类似。安徽某县主要以中化现代农业等龙头企业牵头,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施整村推进和大户连片种植,其中中化旗下的种业公司也参与其中,既建立了企业优质原料粮基地,也推广了自育的先进品种。目前已形成3万亩以上连片种植示范区3个,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示范村1000个,规模化种植优质小麦30万亩。山东某市以订单方式实施“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规模化经营,如龙头企业采取统一供种(自主育种)、统一指导、统一施肥、统一收割、统一收购“五统一”和“免费供种、免费播种、免费收割、最后加价10%进行收购”方式,建立260万亩优质原料粮基地,辐射带动35万农户,亩均增收约340元。江苏某区将农地入股村集体合作社的适度规模经营与党建相结合,总结为“党建+股田制”模式,以股权化示范村工程项目形式在全区进行示范推广。如某村1200户农户将2500亩土地经营权入股到由村集体成立的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自主经营全部耕地,村民除了每年可获得1000斤粮食保底收入外,还可以参与合作社盈利的二次分红。二次分配是村民以股份为基数,参与合作社集中经营的净收益按股民、合作社、村集体经营组织433的比例分红。
(二)以“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机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模式
河南某市在通过“土地入股+托管”方式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托管公司+社会化服务组织+金融部门+保险公司”的六位一体运行机制和“保底收益+盈利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农业增效、集体增收、农民受益、粮食增产良好效果。随后县农业部门提出若上述机制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可以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建设主体、使用主体、管护主体错位问题,从而提高高标准农田的使用效益。因此该市试行了“在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和乡镇指导下,具备基础条件且有意愿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依照项目建设要求,编制项目竞争方案,参与县级评审竞争取得项目”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立项机制。具体实施过程中,鉴于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较薄弱,需各方赋能,使之有条件、有能力、有积极性,并且方式科学地实施和运行。为此,各县(市)又融入了县级平台公司主体,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项目竞争方案中确定的实际资金需求,开展投融资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平台运作+集体实施+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数字赋能”六位一体的高标准农田实施推进路径,称为“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模式。模式中的投资、融资主体为平台公司,建设主体为平台公司与村集体。管护运营主体为村集体,将土地整体进行托管,或再转包给种田能手等大户,同时开展日常巡查、基础维护维修等工作。
为保障投融资主体利益,项目建成后,由承担项目贷款的县级平台公司拥有工程设施的产权和使用权,还款期内,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偿使用,还款完毕后,无偿移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这种“高标准农田投融建运管+土地托管”模式正在被各地广泛效仿。
(三)整村集采模式
河南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各类农业机具研发和生产的制造业企业。为发挥企业优势,该公司注册成立了集农业机械销售,农机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土地托管、订单农业为一体的农业专业作业服务公司。公司拥有1504以上马力段拖拉机1500余台、各类植保机械100余台架、各类收获机械1000余台。经过4年发展,该公司已开设直营分公司19家,合作社加盟连锁60余家,年作业面积已突破1000万亩次,农机跨区作业遍布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公司采取“公司+村基层组织+农户”运营组织模式,与全程托管比较,该模式同样需要发挥村集体的组织协调职能,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土地整合起来。不同的是该模式只负责大田的机械作业,将过去农户与农机作业服务机构的分散对接,改为村集体统一组织对接,实行集中采购农机作业服务。在与该公司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公司也非常想开展全程托管服务,但由于前期生产资料采购和作业服务需要垫支大量资金,全程托管业务很难推进。而仅仅开展农机作业集中采购业务,一是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采购虽然由公司帮助农户联系采购并负责作业,但资金由农户支付,二是农户需提前支付农机作业费,对公司来讲还是比较可行的。
2022年该公司在某县3个乡镇22个行政村开展整村集采,服务面积16万亩次,9100户参与其中。整村集采过程中,村集体组织群众集中采购小麦宽幅播种和带状播种、秸秆离田、深翻旋耕作业服务,村集体可以获得每亩服务一次5元的劳务费用,由此为村里带来4万元左右的集体经济收入,农户亩均节本增效超过300元(包括土地深翻和旋耕作业费30+25元/亩,比市场价低35元/亩;秸秆打捆、犁田实行免费作业,减少了秸秆还田粉碎两遍作业费60元/亩;推广小麦新型播种模式,小麦增产15%左右、亩均增收200元以上)。
二、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实践创新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一)发展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土地托管经营,是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实现大田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方式
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在制度设计上,宪法规定我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双层经营包含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两个层次。改革开放初期强调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分”,集体土地按人头均等分配给每一个集体组织成员,甚至每一头牛、每一个农具都分给农户,在农业生产领域,统分结合中“统”的功能几乎不存在。由此导致小农经济与规模化经营的脱节问题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突出障碍。为破解这一难题,国家又在制度设计上采取了土地“三权分置”方式鼓励农户将经营权流转给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然而从实际情况看,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以河南为例,全省家庭承包经营农户1975万户,农业生产小农户分散经营仍占据主导地位,2013年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土地面积为3216万亩,截至目前基本保持在3500万亩左右,表明推进土地流转已进入瓶颈期,而土地托管方式相比土地流转有着更多的优势。一是村集体作用得以体现,托管服务必须通过村两委的组织协调方能顺利推进,其作用实际上是一种“居间服务”功能,由此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上述模式中,村集体都会在增值收益中获得一定回报,某种意义上也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二是多方共赢。从托管服务的实际运营过程和效果看,既达到了适度规模经营目的,又能兼顾农户、村集体和托管公司各方利益。如果能在实际运营中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应该具备很好的可复制可推广价值。
(二)加快培育形成能够覆盖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支持鼓励供销社、涉农国有企业开展农业托管服务,引导农资生产、农机装备、农业科技、农垦企业和互联网平台等各类涉农主体发挥比较优势,采取“农资+服务”“农机+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向社会化服务领域拓展,快速成长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服务协会等行业组织,研究扶持政策措施,提供政策法律咨询、业务供需衔接、金融保险对接等服务,促进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创新多层次多类型服务方式。在具有农地规模经营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行全程托管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立足当地优势产业,推动社会化服务由粮油作物向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拓展,提升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全产业全链条的支撑作用。此外,加强服务标准建设、服务过程监管和服务效果评估,推进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三)探索价格、补贴、融资、保险“四位一体”的扶持托管服务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
在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基础上,研究农机作业精准补贴、政策性担保融资、种植收益保险等与大田托管服务有机结合的政策措施,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探索运用农机云平台对农机作业进行精准化监管,推进农机具购置补贴向农机作业补贴的转变。探索种子、农资、飞防、地力提升、深耕作业等补贴以及政策性担保、政策性保险等与全程托管有机结合的政策措施。同时,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空(无人机巡田)、天(卫星遥感)、地(人员巡田)”相结合的数字化手段配备“一田一码”溯源体系,能够依托自然禀赋,顺应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规律,根据耕地地力、积温积雨及数字高程制定种植方案,溯源粮食生产的全流程细节。“耕、种、管、收、烘、销”全流程数字化模式可为银行、担保等机构提供服务决策依据及还款来源保证,得到多方银行、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的青睐,获得更多金融支持。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农业强省建设对策研究”(编号: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冯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