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年10月总第370期: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路探索张彤龙潜颖徐彤韦鸣秋

(2023-12-08 14:40:19)
分类: 热点聚焦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路探索

张彤 龙潜颖 徐彤 韦鸣秋
摘要:城市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亦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领域。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社会主要矛盾变迁、日常消费理念更迭、生产生活方式嬗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和挑战,亟需理念重构和实践创新。本文总结归纳了新时期城市旅游发展呈现的新趋势,提出以幸福、协同、普惠、创新、民主、绿色的发展理念,从幸福评价、全域联动、精益服务、文化创新、协同共治、绿色转型六个方面施力,以实现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城市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3.10.002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的理论创新与战略部署,亦是超越西方现代化发展价值取向、发展道路与发展方式的新型现代化道路[1]。其中,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不同于高速增长阶段单纯以标准、数值等工具理性为核心的动力机制和评价标准,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向往”这一更具本真的价值理性作为引导,以经济发展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判断准则的全新发展方式[2]。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从数量赶超、粗放扩张、分配失衡、高碳发展转向质量引领、内涵增长、共同富裕、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3],也是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及相关产业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动力与厚植发展优势的根本遵循。
作为旅游产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旅游,是对城市空间中各类旅游活动和要素的统称[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旅游因其强大的综合性收益在城市分工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获得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5]。进入新时期,城市旅游日渐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领域。然而,伴随社会主要矛盾变迁、日常消费理念更迭、生产生活方式嬗变,城市旅游特征趋势、发展理念及实践进路面临更新转向,亟需在多元综合背景下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加速城市旅游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

一、城市旅游发展趋势研判

伴随我国进入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城市旅游建设的重心也随之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在价值取向、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产品供给、治理结构、发展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新趋势。
(一)新价值取向:主要矛盾变迁推动城市旅游发展幸福转向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也推动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持续高涨。据统计,2022年,我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469元[6],较10年前增长76.6%。与此同时,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接受艺术熏陶、参观文化场馆、看剧观影参展、在线知识充电等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和美好生活的鲜活展现。在此背景下,传统唯经济论的城市旅游发展价值取向逐渐让位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推动城市旅游迈向以幸福为导向的发展新路。
(二)新空间布局:游客深度体验加速城市旅游全域立体化发展
伴随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游客市场需求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于到访城市中的特定景点,而是深入街头巷尾,以获得全方位的旅游体验[7],这一现实需求触发了城市旅游空间的布局重构:第一,旅游人流轨迹打破景点景区的点状空间边界向城市全域辐射。城市中的一草一木、一街一景,当地居民日常活动的农贸市集、城市公园、休闲街区、文博场馆、手工作坊等皆能成为吸引旅游者到访的“打卡点”。第二,旅游活动界面突破城市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拓展。城市低空旅游、天际线打卡、防空洞体验等成为欣赏城市景观、体验城市历史的新兴方式。城市旅游空间格局由传统散点式向全域性、立体化布局发展。
(三)新功能定位:旅游回归日常引导城市旅游公共属性强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大幅改善,旅游也逐渐从过去的小众活动变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刚需[8]。2022年,国内旅游总人次达到25.30亿[9]。短距离、高频次成为新时期游客出行的重要特征,催生出如露营游、博物馆游、城市考古、主题骑行等新城市旅游和休闲方式。旅游进入大众视野,回归日常生活,一方面,城市公共资源的旅游功能日益强化,休闲街区、城市公园、文博场馆成为主客共享的旅游休闲空间。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资源的公共职能不断深化。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景区开放、门票减免、场馆免费,举办旅游惠民活动、发放旅游消费券等方式积极推动城市旅游资源全民共享。
(四)新产品供给:文化消费趋势驱动城市旅游供给创新
消费升级背景下,旅游消费需求持续深化和不断迭代。感官刺激和享乐体验不再是城市游客的唯一诉求,取而代之的是对文化知识和身心疗愈的热切期盼。这一消费特征倒逼旅游供给侧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目前,国内众多城市型目的地尝试将原真文化和地方精神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场景打造和品牌建设,如上海开创全新城市文化旅游方式的“建筑可阅读”,综合展现西安大唐文化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将北京历史文化资源集中串联的“故宫以东”旅游品牌等。新时期,以需求引领市场,以文化吸引消费,将成为城市旅游产品创新的常规路径。
(五)新治理结构:主体角色变化推进城市旅游多元共治
多年来,政府主导的科层制治理是旅游治理的主要方式。然而,新时期旅游市场复杂多变、旅游需求动态更迭,传统“大包大揽、统管一切”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与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游客市场的现实需要。与此同时,网络广泛渗透,社会高度联通,激发市场与社会力量强烈的参与意识。在此背景下,城市旅游治理中政府、企业、社会的责任界限渐趋模糊,尤其是游客与居民的角色转变。他们不仅是城市旅游服务的享有者,更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协作者,通过口碑传播、舆情监督、意见反馈、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城市旅游产品创新、营销推广、市场治理等多个领域。
(六)新发展逻辑:生态文明目标倒逼城市旅游绿色转型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城市旅游开发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无视科学的发展规律,导致城市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屡见不鲜。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加速、“碳中和”与“碳达峰”战略的推进、“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城市双修战略的提出,推动旅游业低碳绿色转型成为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各地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城市旅游绿色发展实践。如上海、广州等地住宿业推进源头垃圾减量,减少一次性用品供给;南平市大力发展“文旅生态银行”“森林生态银行”;合肥市积极利用废弃建筑、老旧厂房建设休闲街区、文创园区等。“生态优先、低碳绿色、微改精提”已经开始取代“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大拆大建”的超前发展逻辑,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城市旅游发展观念重塑

针对城市旅游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以传统发展思路指导城市旅游发展既无法供给让人民满意的城市旅游服务,更难以实现绿色、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城市旅游发展需以幸福、协同、普惠、创新、民主、绿色的创新理念,全面指导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树立人民至上的幸福观
很长一段时间,标准化、数值化为主要特征的工具理性原则成为城市旅游供给过分强调和追捧的对象,缺乏对价值理性的关注和考量。《“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强调旅游业要充分发挥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幸福产业。新时期,城市旅游发展要回归价值理性,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幸福作为城市旅游制度创新、要素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终点,培育旅游业成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二)树立多方联动的协同观
随着城市旅游全域发展趋势不断深入,以传统单点思维难以实现城市旅游服务的有效供给,应将城市旅游发展视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协同思维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城市治理、人民生活、文化创新、生态建设等多个部门,制度创新、管理优化、产品生产、营销推广、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间的重大关系,推动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社会事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旅游空间与休闲空间、文化空间、商业空间、公共空间、绿色空间等复合利用,构建产城景互动融合、人境业协调统一、全区域一体发展的空间新格局。
(三)树立成果共享的普惠观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在繁荣市场经济、脱贫攻坚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城市旅游发展既要提升效率,更要促进公平,不断强化城市旅游的公共属性、普惠准则。避免城市旅游资源分配不均、存在准入壁垒、偏离大众需求等问题,杜绝城市旅游开发以损害居民福祉为代价。加强公民旅游权利保障,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城市公共旅游空间,确保城市旅游发展成果主客共有、全民共享。
(四)树立需求引领的创新观
应对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城市旅游产品供给需突破传统以供给主导、消费者被动接受的商品主导逻辑,转向以顾客需求为核心、以大众参与内容生产的服务主导逻辑,立足需求侧思维推动供给侧改革和旅游产品创新。针对当前旅游市场的文化热潮,积极推动城市文化资源转变成旅游吸引物,赋予城市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创新城市旅游产品形态,打造与市场共鸣、与受众共情的城市旅游精品,并通过文化符号营销、文化品牌塑造讲好城市故事,让城市旅游者不仅能观赏城市美景,更能品味城市文化、感悟地方精神。
(五)树立共建共治的民主观
新发展阶段,旅游治理主体和治理结构发生变化,城市旅游发展需要及时改变传统完全依赖政府管制或市场机制的治理方式,有效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以共建共治的民主观,协调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具体而言,应明确不同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职责,积极拓展参与渠道,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旅游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加强主体间沟通、对话与协商,不断完善全社会参与机制,最终推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旅游治理共同体。
(六)树立生态优先的绿色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新发展阶段,城市旅游发展必须改变一昧追求旅游项目高大上,忽视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的发展现状,推动城市旅游发展从“粗放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变,培育符合“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要求的城市旅游绿色产业体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生态优先,低碳环保、高效利用的发展方式,推动城市旅游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旅游发展路径创新

基于对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趋势研判和观念重塑,可以从幸福评价、全域联动、精益服务、文化创新、协同共治、绿色转型六个方面施力,同时推动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加速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幸福评价:建立城市旅游发展幸福指标
立足新时期以人民为中心、以幸福为导向的城市旅游发展思路,建立城市旅游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幸福指数。在指标选取上,一是要兼顾城市旅游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维目标和发展成效。二是要综合城市旅游发展的主客观双重评价,除客观绩效指标外,应将游客沉浸体验、积极情绪、个人成长等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衡量城市旅游发展“好不好”的重要维度。三是要将旅游者、地方居民、旅游从业人员均纳入评价主体,以多元视角综合考量城市旅游发展成果。在具体实施上,可建立城市旅游发展年度体检制度,对城市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和动态监控,制定年度建设和整治行动计划。适时启动幸福旅游城市评价工作,打造一批幸福旅游示范城市,将“幸福”指标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城市发展绩效考评。
(二)全域联动:优化城市旅游空间布局
首先,在区域层面应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示,以京津冀、长三角等19个大城市群,国家文化公园、丝绸之路等旅游带为依托,建立“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的全国城市旅游空间新格局。其次,在城市层面,各城市应结合自身旅游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主要任务,推动建立景城一体发展协作机制,按照“城市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全域发展思路,科学布局旅游功能区域,推动城市地面空间旅游化改造和复合利用,积极拓展城市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旅游功能,依托地下交通、人防工程、废弃矿区建设旅游休闲空间,有序开展城市低空旅游,以构建全空间、遍在性、立体化的城市旅游发展新格局。最后,在城乡层面,应建立健全城乡旅游空间发展联动机制,合理规划环城游憩带、度假带,建设郊野公园,以满足城乡居民“微旅游”“微度假”的空间需求。
(三)精益服务: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为有效解决城市旅游服务供给不足、供给不均的问题,一是要不断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好旅游公共服务标准。转变以往由单一政府或企业主导的旅游服务链,建立政企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服务协作网络,构建覆盖全域、响应及时、便捷高效、移情亲善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生态系统。二是要加强技术赋能,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大众需求和个性化诉求,打通对客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城市旅游信息化水平与数字服务能力。三是要持续推动城市旅游权益保障,关注人民旅游权益及其落实,建立人人享有、人人共有的旅游权利保障体系。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综合考量不同年龄段尤其是特殊人群的旅游需求,持续加强旅游厕所、母婴室、残疾人专用道路等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推进旅游服务全龄化、适老化、便利化、友好化。
(四)文化引领:加强城市旅游产品创新供给
实现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应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以文化为引领,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裕。第一,需把握新时期游客文化品味和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市场趋势,承接新时期旅游作为文化传播主渠道的发展任务,丰富具有文化内涵和正确价值引导的优质城市旅游产品供给,构建具有文化目的的旅游产品体系,培育具有思想境界的城市旅游行者。第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与旅游由一般性结合走向深度融合。加强城市文脉保护与修复,推动文化遗产、老字号、历史街区、怀旧美食、地方民俗等城市记忆资源的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鼓励原创性文化生产,打造城市文旅消费新空间、新热点、新模式。第三,加强城市文旅品牌建设,打造独有的城市符号和文化IP。依托新兴媒体平台和数字营销技术打造城市文旅“爆点”,通过产品延伸、跨界合作、主题活动建立品牌持续影响力。鼓励消费者参与文旅内容生产、视频创造、品牌共建,赋予城市旅游产品以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
(五)协同共治:构建多元参与的平台机制
城市旅游治理应从“单治”走向“共治”,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平台化”协作机制。第一,需在制度层面推动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府组织内部的跨职能、跨部门协作,可建立带有协调管理功能的地方性旅游部门对城市旅游发展进行统筹管理;加强政府、市场、社会间跨组织合作,营造共创环境,创新互惠规范。第二,需在价值层面强化内部激励和价值引导,尤其要加强对地方居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育,积极鼓励地方居民参与旅游志愿服务,引导主客友善互动,构建具有共识、目标趋同的旅游发展共同体。第三,应在技术层面创新数字技术应用,深化智慧旅游建设,推动跨区域、跨组织、跨事权的旅游大数据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建立覆盖旅游全要素,融汇前后端,囊括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多重功能的信息共享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为各主体互动参与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
(六)绿色转型:加速供给侧与需求侧双重变革
推动城市旅游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需加速推动城市旅游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绿色转型。第一,加速旅游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城市闲置资源、废弃资源、老旧资源存量盘活、赋新活化。合理利用历史古街、传统街市、老旧厂房、废弃矿山等建设文创街区、生活市集、休闲公园。持续推进城市“微改精提”工程,推动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第二,推动旅游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摸清旅游生态资源家底,明晰资源分类和价值主体,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提升旅游资源生态价值。加快构建公园城市体系,建设口袋公园、城市绿道,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产业。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内在统一推动“生态银行”等生态补偿机制创新,搭建旅游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实现生态资源资产转化。推进旅游领域碳汇核算制度、碳汇交易体系建设,探索“碳票”经济模式,提升城市目的地碳汇能力。第三,提升城市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倡导城市景区、饭店宾馆、餐饮场所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鼓励废物利用、再生水应用,通过绿色设计、绿色建材降低污染和能耗,减少旅游服务中的一次性消费品和塑料包装用材消耗,推进绿色饭店、绿色酒店、绿色景区深化发展。第四,培育绿色旅游新风尚。通过生态游学、自然课堂等环境教育和绿色旅游宣传活动,培育大众生态文明意识。鼓励政府和企业开展碳币奖励、碳积分兑换旅游消费券等活动,引导大众低碳出行,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李培林. 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发展社会学[J].中国社会科学,2021(12):4—21+199.
[2]金碚.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8(04):5—18.
[3]王一鸣. 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J]. 管理世界,2020(12):1—13.
[4]彭华. 关于城市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初步思考[J]. 人文地理,2000(01):1—5.
[5]蔡沐阳,史吉志,贺小荣. 从旅游到休闲:中国旅游城市嬗变的策略[J]. 经济地理,2022(11):225—231.
[6]国家统计局. 2022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EB/OL]. [2023—01—17].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301/t20230117_1892088.html .
[7]韦鸣秋,白长虹,张彤. 旅游目的地精益服务供给中的组织关系演进逻辑——基于重庆、西安、杭州的跨案例比较研究[J]. 管理世界,2021(07):119—129+144+9.
[8]李鹏,邓爱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旅游业发展路径与策略[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05):21—30.
[9]魏彪. 2022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5.30亿[N].中国旅游报,2023—01—19(02).
基金项目: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宏观决策课题“共同富裕视角下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编号:2022HGJCG14)
作者单位:张彤,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龙潜颖,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徐彤,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韦鸣秋,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旅游学系
编辑:张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