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年4月总第339期: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及实现路径孔祥智赵昶

(2021-05-13 12:14:38)
分类: 热点聚焦
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及实现路径

孔祥智  赵昶
摘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关于农村现代化目前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根据现有的中央政策,将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归纳为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治理现代化三个方面。在全面总结其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强调村庄在农村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农村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乡村治理;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1.04.002

随着城镇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农村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也意味着“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历史性的转移。文件进一步明确了2025年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农村现代化”,而且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连在一起使用,但并未详细说明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从广义来看,农村现代化包含农业现代化在内,可以归纳为三大方面:一是人的现代化,即农民要成为现代农民,表现为农民职业化、观念现代化和思想科学化。二是物的现代化,即农业机械化装备化智能化,农村产业链条化以及农民居住环境现代化。三是治理现代化,即乡村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一、农村现代化的内涵

(一)人的现代化
当前,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更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现代化,要以农民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农村,人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农民职业化、观念现代化和思想科学化,农民职业化有利于观念的现代化和思想的科学化,而农民观念和思想的深化也会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
1.农民职业化。由于我国土地是家庭承包经营,承包土地的人有自主权,对其年龄和文化水平并无要求。2017年1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数据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有90%为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未上过学的占6.4%,小学学历占37%,初中学历占48.4%),这说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整体素质较低。因此,要让农民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增加农业从业者的收入,需要对其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对于那些流转土地、在农业领域创业的人员,必须通过相应的技术、职业培训。目前我国大力推行多种方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同时户籍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劳动力和资本的双向流动,促进有知识、有经验、有志于从事农业的高素质人员进入农业领域。2019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的13个新职业信息,其中就有与农业息息相关的新职业,如农业经理人。随着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对于农业经理人的需求也会增大。农业经理人指的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从事农业生产组织、设备作业、技术支持、产品加工与销售等管理服务的人员。农业经理人这个职业可以说是农民的升级,更是联结“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中介与“桥梁”,目前大多是当地的种植大户或能人,熟悉当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逐渐由普通农民的角色转变成现在的农业经理人,随着新职业待遇和要求的不断明确,对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生产营销知识会有要求,同时也会吸引积累了经验、知识和资金的外出农民工返乡务工[1]。
 2.观念现代化。过去农民种地主要是自给自足,有多余的部分再拿出去销售。近年来,随着农产品的市场化发展,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了销售,自己消费只占很小一部分。为自己消费而生产和为销售而生产的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需要科学种田、选好品种,而且要擅长经营。然而目前大多数农民不了解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更无法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以便依据市场的需求变动及时调节农业生产。这就导致农民的农业专业知识、经营管理技能和市场运作能力跟不上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因此亟需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2],使之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3.思想科学化。我国部分农村仍然存在着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的小农经济意识。农民的生产生活行为多凭经验决策,出于风险规避考虑,对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不愿轻易尝试,更没有动力投入精力学习。思想的科学化要求不断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兴业,给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要素和动能,打破原有的保守、落后观念。
(二)物的现代化
1.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各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但仍存在不少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薄弱作物。《2018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简称《统计年报》)数据显示,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5.89%,水稻、玉米、大豆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为42.16%,油菜、花生收获机械化率也是超过40%,虽然同比均提高了3个百分点以上[3],但是与主要粮食作物相比,油菜、马铃薯与花生仍是较为突出的薄弱品种,其综合机械化率均低于60%。二是薄弱环节。《统计年报》显示,小麦机耕率99.67%、机播率90.88%、机收率95.87%,比2017年均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种植机械化率50.86%、大豆种植机械化率85.12%、大豆收获机械化率79.56%。棉花机耕率97.42%,采摘率41.12%。马铃薯机耕率68.99%。主要作物的机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但油菜、马铃薯、花生的机播与机收水平远低于机耕水平。同时,双季稻机械化移栽、玉米籽粒机收等环节也存在一定的短板。三是薄弱地区。从各区域来看,农业机械化发展得极不平衡。如2018年黑龙江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9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达到84.89%;而西南地区的重庆、广西则仅有52%与63%,这些地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薄弱地区,也是制约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地带。当前以跨区作业为主要特征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受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制约,许多山区丘陵地带往往成为农机化服务的盲区,2019年,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只有4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2个百分点[4]。
 2.农业装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推进我国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果菜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推广应用,提升渔业船舶装备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加快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农业装备化表现在种植业上,主要是温室大棚种植。温室大棚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装备,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16年末,全国温室占地面积334千公顷,大棚占地面积981千公顷,得益于农业装备化的发展,市场上一年四季均可有新鲜蔬菜水果供应。不过,农业装备化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目前尚未有比较先进的装备化技术来降低寒流、霜冻等自然灾害对水果生产的风险。以苹果为例,抗寒流的技术还停留在焚烧树叶的层面,需要进一步装备化来抵抗这些自然灾害。装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农作物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如东北水稻是统一育秧的,对寒流的抵抗力就比较强。
3.农业智能化。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智能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十四五规划》中也强调了科技的作用,要重视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建设智慧农业”。如北京市夏黎城设施农业合作社便在农业装备化和农业智能化的有机结合上进行了探索,该合作社网络型灌溉管理系统可节水69%,智能施药系统可节省农药15%-20%,商品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4.农村产业链条化。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发展乡村产业,首先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确保粮食安全。同时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农业产业链延伸以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金融服务等。二是为农民生活服务的产业。乡村产业的发展不能离开农业和农民。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尽可能把部分利益分享给前端的农民,才是产业兴旺实现的关键所在。《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5.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现代化。2018年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三年来,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建设了一大批美丽宜居的现代化乡村,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十四五”期间,要在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薄弱环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重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以期在“十四五”末期,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让乡村“生态宜居”成为现实。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91.3%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0.8%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73.9%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7.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36.2%的户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99.5%的户拥有自己的住房,47.7%的户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11.9%的村通天然气。农村的面貌大为改观,农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三)治理现代化
治理现代化体现在农村的医疗卫生、养老、生活、生产等各项服务方便、周到、快捷,以及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近年来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的社会保障总体目标。但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还有很多任务需要完成。如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还需完善,各地仍存在较为复杂的村“两委”关系,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乡镇和村的为农服务能力仍有欠缺,需要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管理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同时,还需加强农村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强化农村安全生产,建设平安乡村。 最后,乡村治理活动与产权制度密不可分,为破解产权制度对乡村治理体制调整的阻滞,还需要继续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做好改革发展的配套保障工作,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改革与乡村治理相结合。 

二、实现路径

(一)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对于促进乡村和城镇的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十四五规划》强调,“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乡镇服务农民功能”。县级行政区域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地理空间,它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各类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是联系城乡经济社会的枢纽和桥梁。县域人民政府可以在本区域内优化配置各类资源,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等各个方面的融合发展。因此,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要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二)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是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十四五”期间乡村建设行动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使乡村建设有法可依;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与城镇居民接轨等,其中最关键的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稳步解决“垃圾围村”和乡村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实现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房屋、村庄周边干净整洁。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要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村道路发展提供支持资金。在水利基础设施方面,要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促进自来水率的普及,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在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推进燃气下乡,促进煤炭等能源清洁化使用,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在教育方面,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增加农村的教育资源供给,同时要完善农村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增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满足农民的就业创业需求,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在医疗方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持续提升县级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在养老方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关爱服务和健康服务,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在文化方面,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三)强调村庄在农村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地位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这是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前提。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和历史文化传承。以村庄为基础,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
(四)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其基础在“德治”,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我国延续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孝道”)紧密结合在一起,乡村独特的乡村文化,是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硬核。

参考文献:

[1]王蕾. 传统领域的新潮职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孔祥智[N]. 中华合作时报,2019-05-10(A04).
[2]韩俊. 新中国70年农村发展与制度变迁[M].人民出版社,2019.
[3]姚春生,李宏,张园,仵建涛,曹洪玮,孙筱. 全程全面扎实推进  高质高效异彩纷呈——解读《2018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40(10):1-3.
[4]乔金亮. 不同产业、不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农业机械化瞄准三大领域补短板[J]. 经济日报,2020-10-12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编号:18VSJ06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编辑:张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