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第2条:至善是心之本体
(2017-07-12 15:25:59)
标签:
明明德功夫至善之本体 |
分类: 传习录 |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传习录》第2条)
《传习录》第2条要旨
【1】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朱子在《大学或问》说:“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朱子在《大学章句》中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朱子是接着前一句“在止于至善”来解读“知止而后有定”,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其前提是“能知所止”,体会朱子这句话的意思,不一定就是心外求理、心外求义。
《传习录》129条,阳明先生曰:“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格物功夫以“诚意”为头脑,才能避免“逐物”,朱子所谓“能知所止”,亦是此意。
合内外心物而言物理之“定”,其实是说此心之“定”。阳明先生与人关于“不动心”的一段问答,有助于加深对朱子所谓“定理”的理解。
昔有人问先生,“能养得此心不动,即可与行师否”?先生曰:“也须学过,此是对刀杀人,岂意想可得?必须身习其事,节制渐明,智慧渐周,方可信行。盖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此后世格物之学所以为谬也”。
【2】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
《大学》首章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连用两个“明”字,后一个“明”字,暗示着光明为自家性德本具,同时意味着前一个“明”字,须向内用功夫,不假外求。
孟子曰:“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孟子批判告子“义袭而取之”,从此,“义外”便成了有别于孔门正学的一个符号。如朱子门人讥讽象山之学是内而非外、凌空蹈虚,“满腔子都是禅”。象山门人则攻击朱子之学务外而遗内,以“告子不是孟子弟子”反讥朱子之学支离决裂。
《传习录》4条,郑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这正是在事事物物上求至善,以“义”为外。阳明先生曰:“惟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这是由“明明德”功夫而全其“至善”之本体。
【3】 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大学》曰“至善”,《中庸》云“至诚”。《中庸》22章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中庸》以“至诚”尽其性,对应《大学》,则是以“至善”尽其心,阳明先生曰“至善是心之本体”,即是此意。
《中庸》曰:“自明诚,谓之教”。《大学》之“明明德”,自“明”而“诚”,即是为善去恶之诚意功夫。明明德为心上功夫,至善是心之本体,“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复其本体。
【4】 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一般以为“明明德”只是反求诸己,向内做功夫,遗物理而求诸心,会流于虚寂。如下一条,徐爱问阳明先生:“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阳明先生曰:“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夫谓学必资于外求,是以己性为有外也,是义外也,用智者也;谓反观内省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无内外也”。
“明明德”功夫有个本原,这个本原就是至善之本体。心之本体贯通内外物我,“明明德”功夫不过是尽这个本体,故须臾不离事物。如果以“反身而诚”“反求诸己”来解“明明德”,所谓“反”,不是反于“内”,而是反于“中”,反于“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