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传习录》15条)
《传习录》第15条要旨
【1】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陆原静落在“事”上去理解“主一”,以为聚精会神做一件事情就是“主一之功”。阳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
《传习录》95条,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语,管闲事?”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向’,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工夫上又发病”。
【2】
“主一”之说,出自大程夫子。“或问敬”。程子曰:“主一之谓敬”。“何谓一”?程子曰:“无适之谓一”。
周濂溪在《太极图说》中以“无欲”解“主静”,曰:“无欲故静”。在《通书》中,周濂溪又以“无欲”解“一”,曰:“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两处合在一起看,周濂溪把“静”与“一”相等价。
大程子曰“主一之谓敬”,有深意。大程子进而以“无适”来解“一”,这是直接针对周濂溪所谓“一者,无欲也”而因病用药。
“无适”出自《论语·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有所适,则有所不适;无适,即无所不适,孔子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心性修养功夫到了极至,圆满大成,应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而不是“无欲故静”。
【3】 阳明先生曰:“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传习录》117条,阳明先生曰:“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著空”。
陆原静所谓“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便是“逐物”;周濂溪曰“无欲故静”,则为“著空”。
【4】
《传习录》202条,九川问:“近年因厌泛滥之学,每要静坐,求屏息念虑,非惟不能,愈觉扰扰,如何?”先生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曰:“当自有无念时否?”先生曰:“实无无念时。”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周濂溪对孟子寡欲养心说不满,主张寡之又寡以至于“无欲”。
既然念不可息,只是要正,对于“欲”,也不能完全说坏。人欲落在私意上,只是要“大”且“正”,君子志于学,正是要直面“私欲”而做功夫,不能直接说“无欲”了事。孟子所谓“寡欲”,即是“守约”或“求中”功夫。
“私欲”乃是进德之资粮,宋明儒说“念念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如何能存得?功夫正是落在“去人欲”上,去得一分人欲,复其一分天理。
孟子道性善,合心性而言“欲”,故曰:“可欲之谓善”。孔子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此是《中庸》所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欲”为心之端,去“欲”而求“心”,犹如舍“情”而觅“性”,最终必将落入虚寂。
所谓情真意切,情若真切,情即性;意若笃实,意即心。舍“情”何以尽“性”,舍“意”何以正“心”?佛道两家却不明此理。
【5】 阳明先生曰:“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著空”。
所谓“主一”,即是《中庸》所谓“从容中道”,合内外心物,有事时不会逐物,无事时也不会著空。
大程夫子以“敬”解“主一”,以“主敬”取代周濂溪所谓“主静”。周濂溪曰“无欲故静”,落入虚寂。
大程夫子所谓“敬”,通透内外物我。如《传习录》117条,阳明先生曰:“《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即是无事时义,义即是有事时敬,两句合说一件。如孔子言‘修己以敬’,即不须言义,孟子言‘集义’,即不须言敬,会得时横说竖说工夫总是一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