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章导读

(2016-03-02 18:29:37)
标签:

省察克治

守约

分类: 论语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曾子其人 

    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所收弟子,少孔子四十六岁,其父曾皙(曾点)也是孔子弟子。曾子作《大学》与《孝经》,上承孔子之道,下开儒家思孟学派,被后世推尊为宗圣 

    朱子注解本章引谢氏(程门弟子谢良佐)之言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二、吾日三省吾身

     省,反省,省察,儒家从省察克治上入手做存心养性功夫,朱子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孔子说颜子: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孔门之只在反求诸己,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求其放心,把散放出去的心收摄回来,这就是为学之本。 

     三省,即从三方面进行反省,指下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省,还有一种解释是,,就是一天时常进行反省,每次都要反省忠、信、习三个方面。 

    朱子引尹氏(程门弟子尹和靖)之言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守约一说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养浩然之气章。守约高于守气守气为以守约则是直接向心性上用功夫。曾子之守约在于能自反,所谓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缩,直也,即合乎道义。字在《论语》中也多次出现,不能简单解释为俭约简约约束 

    如孔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里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博学于文,是向外开,约之以礼,则向自性上反,而不是以外在的礼仪规范强制约束自己。正如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就是恢复、回归,犹如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乃天然的运动而不是受迫运动。再如颜子被尊为复圣克己复礼即明明德,回归本来圆满具足的自性,或者说此是本性中先天具有的。故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就是只能为一,而不能为二或多),守约守中。可以结合孟子另一句话来领会守约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守约则能施博,此为善道,善不是善恶之善,而是善于之善,能执则能率,其表现是: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所言善道,即大学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是以修身为,君子立德修身则能实现天下太平,这就是儒家主张的王道仁政,在西方政治学的框架中是难以想象的。 

    但曾子之守约还不及颜子,孔子称赞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系辞》)。颜子当下能察觉不善,并且察觉的同时就能迁善改过,做到知行合一。这与《论语》中孔子说颜子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是一致的。阳明先生说: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颜子有未发之中,也是守约,相比曾子每日三省吾身之守约,境界更高。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公孙丑上》)。 

   《传习录》中记载了阳明先生与弟子关于论语此章的问答。问:曾子三省虽切,恐是未闻一贯时工夫。先生曰:一贯是夫子见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学者果能忠恕上用功,岂不是一贯?(《传习录》112条)《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的编纂不是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问者认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分三方面进行反省,修养功夫还是有些支离,应该在孔子告之以吾道一以贯之之前。但阳明先生不同意此说。 

 

三、为人谋而不忠乎

    朱子注:尽己之谓忠。忠字,上,中+=忠,把此心摆放中正了,不偏不倚,《中庸》所谓中立而不倚,强哉矫。所谓尽己之谓忠,做人做事要尽心尽力,尽到自己的本分,如在一个单位工作,在其位就要谋其事,对得起良知,不自欺,不欺人。孟子曰: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四、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朱子注:以实之谓信。实者,诚也,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许下的诺言必须去践行,所谓言必信,行必果的本义是,与(屈)相对。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告子下》)。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显然高于。《学而》篇记录有子所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言可复也,但此只是近于。当然,对此句的逻辑关系,有不同的解读。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对人讲诚信。而孟子曰有诸己之谓信不是对外,而是向内,后一个更根本,且涵义深。对人讲信用,其实是对自己良知负责,失信于人则良知有所亏欠,内心不安。做了缺德事,会被人责问:还有没有良心?没有良心,就是无诸己。正如行善,从上说是助人,从上说,也是求得心安理得。 

    总之,无论是忠,还是信,对人忠,对人信,其义浅,尽己之谓忠”“有诸己之谓信,其涵义更根本。孔子两次说到主忠信字值得玩味,主忠信为自由自觉的修德功夫,如果把忠、信分别当作一事,就成了,就像从事于某项工作,意思就浅显了。正如《论语》中多次出现,凡是字后面加宾语,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诗”“学礼字义浅。不加宾语,则学而无所学,不是向外,而是内求。如学而时习之”“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有颜回者好学。学者,觉也,即是修心养性,此为君子之学、大人之学。 

 

五、传不习乎

    钱穆先生认为字亦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已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钱穆先生取后一解释,如老师在给学生授课前,自己先要备好课。而朱子认为,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取前一种解释。 

   《传习录》为记录明代王阳明先生与弟子论学语录,其命名即出自本章传不习乎一句,阳明先生主张知行合一,《传习录》是众弟子记录老师语录编纂而成,那么对于传不习乎,显然也是取前一种解释。习者,反躬践行,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