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曾子其人
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所收弟子,少孔子四十六岁,其父曾皙(曾点)也是孔子弟子。曾子作《大学》与《孝经》,上承孔子之道,下开儒家思孟学派,被后世推尊为“宗圣”。
朱子注解本章引谢氏(程门弟子谢良佐)之言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二、吾日三省吾身
省,反省,省察,儒家从省察克治上入手做存心养性功夫,朱子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孔子说颜子:“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孔门之“学”只在反求诸己,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求其放心,把散放出去的心收摄回来,这就是为学之本。
三省,即从三方面进行反省,指下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省,还有一种解释是,“三”为“多”,就是一天时常进行反省,每次都要反省忠、信、习三个方面。
朱子引尹氏(程门弟子尹和靖)之言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守约”一说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养浩然之气”章。“守约”高于“守气”,“守气”为以“理”帅“气”,“守约”则是直接向心性上用功夫。曾子之守约在于能“自反”,所谓“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缩,直也,即合乎道义。“约”字在《论语》中也多次出现,不能简单解释为“俭约”、“简约”或“约束”。
如孔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里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博学于文,是向外开,约之以礼,则向自性上反,而不是以外在的礼仪规范强制约束自己。正如“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复”,就是恢复、回归,犹如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乃天然的运动而不是受迫运动。再如颜子被尊为“复圣”,“克己复礼”即明明德,回归本来圆满具足的自性,或者说此“礼”是本性中先天具有的。故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约”就是“一”或“中”(“中”只能为一,而不能为二或多),“守约”即“守中”。可以结合孟子另一句话来领会“守约”。“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守约”则能“施博”,此为“善道”,善不是善恶之善,而是“善于”之善,能执“一”则能率“多”,其表现是:“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所言善道,即大学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是以修身为“本”,君子立德修身则能实现天下太平,这就是儒家主张的王道仁政,在西方政治学的框架中是难以想象的。
但曾子之守约还不及颜子,孔子称赞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系辞》)。颜子当下能察觉不善,并且察觉的同时就能迁善改过,做到“知行合一”。这与《论语》中孔子说颜子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是一致的。阳明先生说:“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颜子有“未发之中”,也是守约,相比曾子每日三省吾身之守约,境界更高。“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公孙丑上》)。
《传习录》中记载了阳明先生与弟子关于论语此章的问答。问:“曾子三省虽切,恐是未闻一贯时工夫”。先生曰:“一贯是夫子见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学者果能忠恕上用功,岂不是一贯”?(《传习录》112条)《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的编纂不是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问者认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分三方面进行反省,修养功夫还是有些支离,应该在孔子告之以“吾道一以贯之”之前。但阳明先生不同意此说。
三、为人谋而不忠乎
朱子注:“尽己之谓忠”。忠”字,上“中”下“心”,中+心=忠,把此心摆放中正了,不偏不倚,《中庸》所谓“中立而不倚,强哉矫”。所谓“尽己之谓忠”,做人做事要尽心尽力,尽到自己的本分,如在一个单位工作,在其位就要谋其事,对得起良知,不自欺,不欺人。孟子曰:“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四、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朱子注:“以实之谓信”。实者,诚也,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许下的诺言必须去践行,所谓“言必信,行必果”。“信”的本义是“直”,与“曲”(屈)相对。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告子下》)。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显然“义”高于“信”。《学而》篇记录有子所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言可复也”为“信”,但此“信”只是近于“义”。当然,对此句的逻辑关系,有不同的解读。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是对人讲诚信。而孟子曰“有诸己之谓信”,“信”不是对外,而是向内,后一个“信”更根本,且涵义深。对人讲信用,其实是对自己良知负责,失信于人则良知有所亏欠,内心不安。做了缺德事,会被人责问:还有没有良心?没有良心,就是无诸己。正如行善,从“迹”上说是助人,从“本”上说,也是求得心安理得。
总之,无论是忠,还是信,对人忠,对人信,其义浅,“尽己之谓忠”“有诸己之谓信”,其涵义更根本。孔子两次说到“主忠信”,“主”字值得玩味,“主忠信”为自由自觉的修德功夫,如果把忠、信分别当作一事,“主”就成了“从”,就像从事于某项工作,意思就浅显了。正如《论语》中多次出现“学”,凡是“学”字后面加宾语,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诗”“学礼”,“学”字义浅。不加宾语,则学而无所学,不是向外,而是内求。如“学而时习之”“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有颜回者好学”。学者,觉也,即是修心养性,此为君子之学、大人之学。
五、传不习乎
钱穆先生认为“传”字亦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已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钱穆先生取后一解释,如老师在给学生授课前,自己先要备好课。而朱子认为,“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取前一种解释。
《传习录》为记录明代王阳明先生与弟子论学语录,其命名即出自本章“传不习乎”一句,阳明先生主张“知行合一”,《传习录》是众弟子记录老师语录编纂而成,那么对于“传不习乎”,显然也是取前一种解释。习者,反躬践行,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