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则虚构的长孙皇后因生高宗难产致死案

(2015-06-08 18:00:34)
标签:

杂谈

     宋代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四《针砭》叙述了一个唐代故事:“若唐长孙后怀高宗,将产,数日不能分娩。诏医博士李洞玄候脉,奏云:‘缘子以手执母心,所以不产。’太宗问:‘当何如?’洞玄曰:‘留子母不全,母全子必死。’后曰:‘留子,帝业永昌。’遂隔腹针之,透心至手,后崩,太子即诞。后至天阴,手中有瘢。”

  按此事纯属杜撰,宋张淏《云谷杂纪》卷二予以驳斥:“按高宗乃貞觀二年生,長孫后以十年六月崩。是時高宗已九歳,况后寔從太宗幸九成宮得疾,初非免乳。舊唐書僧玄奘傳云貞觀初隨商人往西域貞觀十九年,歸至京師,高宗在東宮為文徳太后追福造慈恩寺,送玄奘入住,是寺寔高宗為長孫后造,但在東宮時,非即位後也。而分娩用針事,于史傳皆無所據。使后果有留子帝業永昌之語則此事于后傳亦不容不書,况是時承乾已立為皇太子,后不應遽有留子帝業永昌之語。豈後人見后崩與髙宗誕月適相符,遂附㑹為之説耶?《㑹要》以后崩在十年五月二十六日,年四十六,本傳則在六月己卯,年三十六,是年六月丙子朔己卯乃初四日,去五月二十六日寔差九日,享年亦不同,豈當時宮掖事祕,外庭不盡知,故所云不同如此。”驳论甚当,此事纯属宋人虚构。

  所谓难产以针刺儿手的说法曾盛行一时,《宋史•庞安时传》:“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按此事违背人体解剖学常识,故医家多不以为然,将其视为神化,但李琳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胎儿异常包括胎先露、胎位及胎儿发育异常,本案胎儿发育正常,故以理推之,本案产妇应初为横产或为头位头手复合先露,尤以第二种情况可能性为最大。分娩过程中,儿手先出,胎不能下,必得将儿手推上送回胞中,行外倒转或内倒转术,使胎位成头位乃有可能娩出。然七日不能下者,疑稳婆在转胎过程中误将儿手推至胞外此时儿一手在胞外则不能转位而出,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庞安时才有可能从产妇腹壁外扪及儿手所在,针其虎口即合谷穴),‘儿既痛即缩手’使胎儿手缩回胞中儿即下。故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

  针刺救难有其发展轨迹,《医心方》卷二三《治产难方》收录的魏晋南北朝医家有关难产的各种因素总结,没有所谓儿手执母肠(母心)的说法。与庞安时故事最为接近的是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三《〈小品〉疗横产及侧或手足先出方》:“可持粗针刺儿手足入二分许,儿得痛惊转即缩,自当回顺。”[1]《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照录此方。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并未提到“儿持母肠”,可见“儿持母肠”是书写者追加的想象与“解释”,虽然违背医道,但是却以神秘化吸引了观者的眼球。

 

[1]王焘《外台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935页。



开篇所提到的长孙皇后故事之渲染比起庞安时故事又有不同,即胎儿手持乃是母心而非母肠,所谓手执母心的说法,或许和妇女生产时引发心率过速及其它心脏疾病有关,《诸病源候论》卷四三和《医心方》卷二三中均提到“子上迫心”的症候。可能由此被医道不精者渲染成为“儿持母心”,此医博士李洞玄医道玄妙(笔者检阅史料未发现唐代有此人),而长孙皇后更是具有预言能力,全是书生道听途说加想象。宋人编这个故事当然没有什么政治企图,应该是在闻听所谓“针刺儿手”故事后为了博眼球而穿凿附会而成。《齐东野语》以记载乡村野老传闻为主,这大概是一个早已流传在宋代民间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