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魏太武帝赠盐的心机

(2015-01-03 12:07:26)
标签:

杂谈

#每日医疗社会史#礼物:《南史》、《宋书》、《魏书》记载北魏太武帝曾与刘宋之间有礼尚往来,涉及酒、柑橘、螺杯杂物等。太武帝特赠盐数种,多是药盐,包括白盐、黑盐、胡盐、柔盐、赤盐、驳盐、臭盐、马齿盐。这些盐的背后,是太武帝盛气凌人的威胁与炫耀。且云:“此诸盐,各有宜。白盐是魏主所食。黑者疗腹胀气满,刮取六铢,以酒服之。胡盐疗目痛。柔盐不用食,疗马脊创。赤盐、驳盐、臭盐、马齿盐四种,并不中食。”

以下将这些盐加以分析,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从不重视概念之精确,因此很多问题只能存疑。

 

白盐:食盐。

 

黑盐:成分不详,陶弘景本人就搞不清楚,《本草经集注》:“黑盐疑是卤碱。”即怀疑是盐碱。唐代则另有所指,刘禹锡《传信方》有“崔中丞炼盐黑丸方”,并非天然盐,而是人工合成品:“盐一升,捣末内粗瓷瓶中实,筑泥头讫,初以煻火烧,渐渐加炭火,勿令瓶破,候赤,彻盐如水汁,即去火,其盐冷即凝,破瓶取之;豉一升,熬焦;桃仁一大两,和麸熬令熟;巴豆二大两,去心,膜纸中熬令油出,须生熟得所,熟即少力,生又损人。四物各用研捣成熟,药秤量,蜜和丸,如梧子,每服参丸,皆平旦时服。天行时气,豉汁及茶下并得,服后多吃茶汁行药力;心痛酒下,入口便止;血痢饮下,初变水痢,后便止;鬼疟茶饮下;骨热,白蜜汤下。忌冷浆水。”

 

胡盐:又名戎盐、秃登盐、阴土盐、羌盐、大青盐,产今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四川等地。《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关内道四》:“(夏州朔方县)什贲故城,在县理北……城西南有二盐池,大而青白。青者名曰青盐,一名戎盐,入药分也。”

 

柔盐:《本草经集注》:“柔盐疑是戎盐,而此戎盐又名胡盐,二三相乱。”这是陶弘景观点,但既然太武帝送礼时柔盐与胡盐并存,则应该不是一物,或者是同一物不同品种。出西北。主要用来治疗牲畜。

 

赤盐:出西域,《北史·西域传·高昌》:“出赤盐,其味甚美。”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信度国》:“多出赤盐,色如赤石。”估计是一种含有其它矿物质的盐,颜色红。有人认为是戎盐一种。

 

驳盐(一作骏盐):不详

 

臭盐:不详。明代《普济方》卷426:“食盐,一名光明盐、戎盐、石盐、马齿盐、井盐、青盐、臭盐、白盐、黑盐、柔盐、酸盐、赤盐。”此说不足取,《南史》明确说臭盐不可食,怎是食盐?明人疏阔,不足为信。这可能是一种有强烈气味的盐。

 

 

马齿盐: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马齿即大盐”,应该是一种大块盐,宋代《证类本草》卷四:“又有大盐生邯郸及河东池泽。苏恭云大盐即河东印盐。人之常食者。形粗于末盐,乃似今解盐也。”但是解州池盐在先秦——隋唐时期一直供应两京使用,《南史》《宋书》《魏书》所云“不中食”不知何故。

 

问题来了,魏太武帝为何送这些盐给南朝?此时发生于魏太武帝南征之后,双方的礼尚往来,其实背后多有交锋,张畅与李孝伯之间其实是在就各自地位进行争辩,所谓礼物不过是炫耀自己、讽刺对方、暗示自己野心的工具罢了。例如赠送马匹之类,无非是炫耀兵强马壮。至于赠盐,可以注意到这些盐基本都不是南方所能产,而是多出自西北,太武帝曾攻灭大夏、降鄯善、龟兹等,逐吐谷浑。尤其大夏国境内即富有盐池,多种盐出自此地。而且西北之畅通也使得商路畅通,故药用盐种类丰富。太武帝此举是在炫耀物产,也在炫耀自己的武功,并威胁南方。后世隋文帝赠给突厥陈后主屏风,大约出于同一心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