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夜晚的臆想,终其一生的思念——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手札 |
http://s4/mw690/003hGGB9zy7fJofbPOz63&690动,主观臆想,甚至我常常怀疑,小说中四天的现实故事会不会也是梦幻者的臆想?但无论如何,小说却给我们提出了无数的思考,爱是忘我的,还是自我的?爱是利他的,还是利己的?爱是现实的,还是浪漫的?人生是真实的,还是空幻的?这一个个选择都让我举足无措。
小说中梦幻者对娜斯简卡的爱,是终其一生的爱,即使是娜斯简卡最后的离弃,也没有使他的爱褪色。他说“要我记恨,要我往你——娜斯简卡——如碧空晴天般的幸福上面围赶一块乌云,要我痛责之余让你的心蒙上一层忧伤,暗中忍受内疚的刺痛,在心悦的时刻夹着悲哀跳动,要我把你跟他一起走向圣坛时插在黑发中的那些娇艳的鲜花挼碎,哪怕只是其中的一朵········哦,绝不!愿你的天空万里无云;愿你那动人的笑容欢快明朗、无忧无虑;为了你曾经让另一颗孤独而感激的心得到片刻的欣悦和幸福,我愿为你祝福!”“那是足足一分钟的欣悦啊!这难道还不够一个人受用整整一辈子吗?”梦幻者的爱近于愚顽,但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他却让我们看到在俄罗斯沉闷抑郁的氛围下,卑微的底层文人绝望http://s4/mw690/003hGGB9zy7fJojoSCT73&690中为自己营造的那一方虚幻的希望,这是孤独寂寞中主观臆想出来的美好,应该说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后期作品中病态、扭曲的情感一脉相承。梦幻者并非不知道这一切的虚假,但他毕竟从中得到了“欣悦和幸福”,哪怕是短暂如梦,他因能在“孤独”和冰冷中得到的片刻温暖而心存“感激”,梦幻者那善良和感恩之心让每一位阅读者动容。但给了梦幻者四个“欣悦”之夜,让他“受用整整一辈子”的娜斯简卡,不过只是把梦幻者当作失意时的情感寄托,“您是他该多好”,娜斯简卡这最后的表白,实际很清楚地表示了她的真爱究竟是谁。可悲的是梦幻者仍然执拗地沉迷在这并不存在的虚妄的情爱中,终其垂老而不改。细细想来,梦幻者的无爱之爱实在让人悲伤。
如果抛开作品的社会内容,仅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四天的偶然相遇究竟给人能带来什么?难道真的会产生梦幻者似的终生的思念和单向的没有回应的爱?我不知道。社会是复杂的,人性是丰富的,很多的真实或许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却给了我们一个回答,虽然悲伤,但却美好而纯洁。这或许也是种理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也是我们的。
http://s4/mw690/003hGGB9zy7fJonbI0Hb3&690
http://s15/mw690/003hGGB9zy7fJooqzuu5e&690
http://s4/mw690/003hGGB9zy7fJooUg2743&690
http://s11/mw690/003hGGB9zy7fJopCgdk9a&690
http://s11/mw690/003hGGB9zy7fJoq9hvY1a&690
http://s15/mw690/003hGGB9zy7fJorT7zw6e&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