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青年》2025年10期发《远游他方不忘“家”》

(2025-11-19 14:52:28)
远游他方不忘“家”
1938年6月24日,丰子恺接受桂林教育局的邀请,带着年迈的岳母、怀孕的妻子,还有他的姐姐以及6个未成年的子女辗转来到桂林,为“全省中学艺术教师暑期培训班”的学员讲课。
课程结束后,丰子恺又应桂林师范学校校长唐现之的邀请,前往桂林师范学校任教。桂林师范学校的生活条件要比丰子恺想象的艰苦一些。不过丰子恺并没有特别在意这些外在情况,他知道,学校已经在很努力地在帮助自己。过去之后,丰子恺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当时,丰子恺所教的学生有三类:高师班、简师班以及高中班。他在给高师班和简师班上第一堂课时,要求每一位同学作一幅画交上来,想画什么画什么,没有特别的限制。丰子恺这样要求的目的很明确,想借此了解每位学生美术修养的程度。除此之外,他也希望,学生们的这些画成,以后能成为师生之间情感的见证。
丰子恺曾在当年10月31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将来他们毕业时,我可拿出来比较一下。毕竟进步不少,并可留作初相见时的纪念品。五年十年之后,我们相见,拿出这册子来看看,追怀既往,亦可勉励来者。”
给学生们上了一个星期的课后,丰子恺不免忧虑起来。他发现,简师班学生的文化基础太差,有的学生交上来的国文卷,竟然没有一个语句是完全通顺的。虽然高师班的学生素质略好一些,但依旧令丰子恺心怀忧虑。
他于1939年1月17日的日记中如此写道:“近教高师班国文,颇有兴趣。因此班高材生多,比别班能理解我话。最近白居易诗十二首,复选授词十二首,使知中国文学之一斑。后生真可怜,名为高中程度,而读过唐诗者甚少。知道‘词’这个名词者亦廖若晨星。十年不教课矣。不知此是广西学生特有之状态,抑全国高中学生皆如此?若然,学生程度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中国文化遗产若山陵,而中国青年不能承受。可惜可痛,莫甚于此。中国教育局应加注意。”字里行间,展现出丰子恺忧国忧民的一面。
令人敬佩的是,当时的丰子恺居住在两江圩泮塘岭,条件简陋,物资匮乏,再加上还要肩负养家糊口的重担,全家人都靠他一点微薄的薪水艰难度日。但难能可贵的是,丰子恺却坦然处之,将全部的心思用在教书育人上,毫无怨言。
1939年2月28日,是丰子恺在校任教的最后一天。他在离校时的发言中哽咽着说:“在此执教,可说是吾之真正生活的开始,故此校犹如吾之母校,今后远游他方,念及此校,当有‘老家’之感。”一番发自内心的话,令在场的全体师生无不动容。
后来的几年时间里,丰子恺一直没有停止四处奔波的脚步,又先后执教于贵州遵义以及四川重庆等地,为学生们讲授艺术教育以及艺术欣赏等课程。虽然执教的地点在不停地变,但不变的,依旧是丰子恺那颗热爱教学的炽热的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