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物》541期发《匿名朋友》
(2025-09-09 14:28:02)匿名朋友
1912年,闻一多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该校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开办而成,学制为8年(中等科、高等科各4年)。
在清华求学期间,由于闻一多脑子聪明,做事肯下功夫,所以在入学后的第3年,刚满16岁的闻一多便开始在人才济济的清华学校担任《清华周刊》的编辑,这在当时是一份很了起的岗位,非常受人尊敬。
到了1922年,闻一多从清华学校毕业。当时,一个署名为“犯人”的作者,在闻一多曾担任编辑的《清华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离别》的短篇小说。
整篇小说,“犯人”用朴实的笔调,刻划了自己心目中学长闻一多的个人形象以及两个人的交往史。在文章的最后,他对两个人即将到来的离别“深感难过,不知何时再相见”。整个小说读起来非常有感染力。
由于作者发表时没有署真实姓名,包括闻一多在内的许多人,都不知道“犯人”到底为“何方神圣”。更关键的是,“犯人”还特意交代《清华周刊》的负责人,让他转告闻一多,不要调查自己的真实姓名,也不必给自己写信,一切看起来都非常的神秘。
闻一多从《新华周刊》上读完了那篇《离别》的小说后,也被里面的内容所感染,虽然直到现在他还猜不出“犯人”到底是哪位朋友,不过,这并不妨碍他给对方写一封信。
闻一多的回信写得热情洋溢又真情流露,在信的开头,他直接称对方为“我亲爱的犯人”,随后将心中的感受和感激之情,洋洋洒洒写了近一千字。在落款时,闻一多展现出幽默风趣的一面,他开开心心地写道:“娱人自娱的罪犯,你的最忠诚的朋友一多”。
回信虽然写完了,可苦于不知作者何人,闻一多的这封信便没法寄出,这也成为压在他心头的一件憾事。
时间不长,同在清华求学的梁实秋打听到“犯人”的真实姓名,原是他们共同的好友顾毓琇。闻一多先是听后一怔,随即莞尔。此兄待人真诚,低调内敛,他用匿名方式倾诉即将到来的离别之情,也算符合他一贯的行事风格。
显然,顾毓琇这种无伤大雅的“黑色幽默”的行事方式,为当时略显艰涩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许多时候,文人之间这样的“唱和”,也是一种情感共鸣和真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