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协商报》7月28日发《南怀瑾妙语论“人”》
(2025-07-31 14:13:15)南怀瑾妙语论“人”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和教育家,历任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教授一职。在教学方面,南怀瑾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经常能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传授解惑,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1963年的一天,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找到南怀瑾,希望他能来学校担任教授并兼任礼学院院长。在了解了详细的情况后,南怀瑾最终答应下来。聘书下达那天,南怀瑾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名为“学问与做人”的主题演讲。
在演讲中,南怀瑾提出了自己对于学问和做人的观点,他认为:“学问不是知识,智慧不是聪明,学问是从做人做事上来,又往做人做事上去的。”南怀瑾最后表示,如果按学问来划分,人可以分为四等:第一等为“有学有术”之人,就是学问和修养都很高,做人做事的办法也很灵活,这样的人堪称“完人”,难得一见。不过南怀瑾开玩笑地对大学生们表示,这种人不是普通的人,我们只可在心中仰望一番,不用刻意学之。
第二等人南怀瑾认为是“有学无术”之人。此类人不管是学问道德还是个人素质都很好,但做人处世却缺少方法,不够灵活,因而只能自处而不能处人,历代先贤圣人,大多为此类人也。南怀瑾号召在场的大学生们,不妨多往这一类型的人上下功夫,不管最终能不能达到,只要努力付出,相信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接着,南怀瑾认为第三等为“不学无术”之人。这类人既无突出的人格修养,但也不会为非作歹,各方面都很一般,属于芸芸众生,这样的人是大多数的普通人。说到这里,南怀瑾面带微笑故意大声地问大家:“是否愿意做这一类人?”大家都会心地笑着摇了摇头。
讲到这里,南怀瑾忽然收敛了笑容,最后表情严肃地说道:“第四等为‘不学有术’之人,此类人属于品行修养不够,却头脑灵活,手段很多的人。这样的人,一旦得势,必然为害社会,甚至祸国殃民,所以,我不希望在场的任何人成为这一类型的人,永远不要!”南怀瑾的话音刚落,在场的师生全都为他精妙的演讲给予了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