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姚秦川
姚秦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892
  • 关注人气: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南日报》6月9日发《王阳明的读书三境》

(2025-06-12 18:20:43)
王阳明的读书三境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借用宋词,提出脍炙人口的“读书三境界”理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提出的这种读书理论,揭示了阅读由浅入深、从积累到创新的递进过程。寓意深远,富含人生哲理。
无独有偶,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以及军事家王阳明,也有类似的说法,不过更加通俗易懂。在《传习录》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一天,一位弟子来到王阳明身边,毕恭毕敬地请教道:“老师,在平日读书时,要是记不住,该怎么办呢?”王阳明听后,不动声色地反问道:“只要理解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呢?”
看到学生不明所以的样子,王阳明放下手中正在做的活,耐心地解释道:“其实,理解已经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要使自己内心的本体明朗。若只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己内心的本体明朗。”听了老师的一番解释后,这位学生恍然大悟。
平日里,王阳明总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寻找内心的清明。时间长了,他将读书“所得”之境,划分为“记得”“晓得”“明得”三个层次。
王阳明觉得,读书的终极目标在于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从而“发明本心”,即发现和回归心灵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用心读书,而不是为了读而读,或是为了记住而读书。
不得不承认,王阳明的读书三境界,实为一场“由外而内”的精神修行:从破除对文字的执着到穿透义理的迷雾,再到抵达心灵的澄明。
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学习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文章中的字词段落,而是在于得其意、穷其理,汲取书中的“精、气、神”,即深刻领会到作者所讲的道理。否则,就成了“死读书”,如同买椟还珠一样,只得其表,内在则空空如此。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让阅读成为一场擦拭心灵之境的修行,从而照见生命的“真、善、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