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宁青年》2025年3期发《陈寅恪帮学生找工作》

(2025-05-23 13:59:07)
陈寅恪帮学生找工作
1925年,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并创办国学研究院,同时聘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在清华大学,陈寅恪除了教书育人,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也无微不至,甚至在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还亲自“站岗”帮他们找工作。
1931年,学生罗香林父亲去世,给亲戚师友发去了讣闻。陈寅恪接到讣告后,亲自写了一副挽联寄到罗香林家中:“惜公抱经世才而未竟其用,有子治专门学能不负所期。”大名鼎鼎的陈教授竟然送来挽联,给了丧父少年罗香林很大的心理安慰。罗香林动容地说,自己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根本没有想到陈教授竟会如此关心自己,令他内心“感动不已”。
如果说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身为老师对他们关心是理所当然义不容辞,那么,等到学生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还能真心帮助学生的老师,那就凤毛麟角了。
1925年,吴其昌考入清华国学院,虽然拜在梁启超门下,但和王国维、陈寅恪也多有交往。特别是在梁氏去世后,陈寅恪不仅为吴其昌撰写的《梁启超传》写序,同时在1929年时,他还致函陈垣,推荐吴其昌。陈寅恪当时在推荐信中如是写道:“吴君其昌清华研究院高材生,毕业后任南开大学教员,近为美国斯丹福大学经济学会搜集中国经济史材料。吴君高才博学,寅恪最所钦佩……吴君学问必能胜任教职,如不能胜任,则寅恪甘坐滥保之罪。”后来,陈垣接受了陈寅恪的“推荐求托”。
到了1933年,热心肠的陈寅恪又致函傅斯年,推荐学生张荫麟:“昨阅张君荫麟函,言归国后不欲教哲学,而欲研究史学,弟以为如此则北大史学系能聘之最佳。张君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弟尝谓庚子赔款之成绩,或即在此人之身也……其人记诵博洽而思想有条理,若以之担任中国通史课,恐现今无更较渠适宜之人。若史语所能罗致之,则必为将来最有希望之人材,弟敢书具保证者,盖不同寻常介绍友人之类也。”
当时张荫麟28岁,可谓少年天才。陈寅恪不轻易许可人,然在陈寅恪所有推荐函中,惟此一函,对被荐人赞誉最高。而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毕业生中,陈寅恪对张荫麟的赏识也最高。当然,张荫麟日后的学术成就,也无愧陈寅恪的赏识。
可以说,为了帮助学生求职和谋生,帮他们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陈寅恪这边厢忙着“书具保证”,那边厢又甘“坐滥保之罪”,真真是操碎了心。
值得一提的是,像这样帮学生求职的亲笔函件,陈寅恪写了很多,而有些被推荐的人自己并不知道。陈寅恪推荐劳干到语史所工作一事,劳干也是很多年后才知道的。劳干曾这样写道:“等到傅孟真先生逝世后,我也参加到傅先生遗集整理工作之中。在傅先生的一本书中,看到夹着陈先生(陈寅恪)一张回复傅先生的信,对我加以郑重推荐,这件事陈先生从来未曾直接或间接表示过的,使我万分的感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