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日报》发《篷窗竹屋下》
(2024-08-28 19:57:52)篷窗竹屋下
闲读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看到他在文章里说:“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景不在远,篷窗竹屋下,风月自赊。”似看见一个仙风道骨的老叟,坐在自建的茅草竹屋前,一边欣赏云烟霞彩,一边感受清风拂面,好不快活。
许多年前,家里还没有盖瓦房的时候,我们全家住的是父亲亲手建起的两间茅草屋。当时,为了看上去更美观更舒适一些,同时有个可供家人休闲的院子,父亲先用竹子造了一扇大门,再用篱笆把整个院子圈了起来。如此一来,由于我家位于村子的最东头,再加上那里当时只有我们一户人家,这个既有茅屋又有竹门,还栽种了各种花儿的院落,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那时,每到夏天,院中的花儿次第开放,五彩缤纷,姹紫嫣红,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喜庆热闹。有一天,我闲翻当民办教师的父亲的藏书,在一本古诗词里,无意中读到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诗句。虽然我不知这句诗的具体含义,但只看字面,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于是,我活学活用,骄傲地对父亲说道:“姚家院子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父亲笑呵呵地直夸我“孺子可教”。
外公在世时,在他的屋檐下,栽种着一丛竹。每逢放暑假时,我都要去外公家住上一段时间。晚上熄灯卧床,侧身转眼,常见竹影绰绰,借着星月辉芒投映在纸糊的窗棂上,成为变幻莫测的皮影戏。偶有风过,竹子枝叶齐刷刷摇曳律动,沙沙之声酷似酥雨飘拂,令人心旷神怡。
“篷窗竹屋下”,是淡然之人对简单生活的一种不舍追求,居不必闹市,食不必珍馐;早听风声,晚闻竹声;日月星辉,茅屋作伴;坐在门前的竹椅上,或直接坐在门前的青石阶上,赏山,赏水,观草,观树。看的是一种心情,品的是一份悠然。天地之间,唯我独尊。
我一个当画家的朋友,人家都用赚来的钱买房买车,他却一点也不羡慕,直接用钱在老家自建了一间古朴风雅的竹屋,他说自己就喜欢这种竹林听风,林深听蝉的快意。闲暇时,邀上三两好友,闲落棋子,屋下品茗。谈笑之间,岁月静好,红尘无忧。
想必,喜欢这种简居朴素生活的人,一定也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性格温润的人。热爱生活,热爱家人,热爱人生。
我也想在乡村拥有一间竹屋,无须太大,容得下一床、一桌、一椅即可。不为别的,就为晚上失眠时,能躺在竹床上,仰望天际,一颗一颗地数星星。数着数着,周公邀请,酣然入睡。此种生活,也不失一份别致,一份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