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时报》发《一座城换一个逃犯》
(2024-06-06 18:20:35)一座城换一个逃犯
卫嗣君亦作卫孝襄侯,卫平侯之子,是战国时期卫国第四十一任国君,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293年在位。卫嗣君执政的时候,当时的卫国已经很虚弱了。卫嗣君明白,自己要想有所作为,要想博得老百姓的信任,就必须切实行动起来,做出让老百姓满意的事情才成。
卫嗣君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抓捕一名逃犯。当时,卫国的一名受刑罚较轻的罪犯逃跑了。值得一提的是,这名逃犯颇懂医术,曾经治好过许多疑难杂症。他当时直接逃到了魏国,还为魏国王后治好了病,竟然因此打出了名声。这件事让身为卫国国君的卫嗣君非常难堪,他于是派人向魏国提出交涉,要引渡这名逃犯,条件是补偿魏国五十金。
然而,令卫嗣君没有想到的是,魏王想也没想就拒绝了卫嗣君的要求。卫嗣君不甘心,又将补偿金加码到百金,前前后后一共和对方交涉了五次,不过还是没有达成一致。思前想后,卫嗣君最终一咬牙,提出以左氏城(在今山东定陶东)换回逃犯。
卫嗣君开出的巨额补偿金让卫国的官员们感到非常吃惊,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心中的疑惑:“一个小小的逃犯,值不值得用一座城池去交换?这样做明显非常吃亏。”然而,此时的卫嗣君却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你们不明白这件事的严重性。治理国家不放过小事,就不会出大乱子。如果国家的法制不行,该杀的不杀,即使有十个左氏城,又有什么用呢?再说,法制建立,赏罚必行,即使失去十个左氏城,也不会有大的伤害。”卫
嗣君的一番良苦用心,让手下的官员们听得心服口服。后来,魏王看到卫嗣君如此执着地要得到逃犯,非常敬佩对方的胑识,于是让人把逃犯送回到了卫国,也没有让卫嗣君付出任何代价。这件事在当时的卫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家都对卫嗣君执政严明的做法赞赏有加,他也一举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六韬·文韬·盈虚》里有言:“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卫嗣君用自己切实的行动,表明了为官者应时刻做到依法治国、执政严明。
前一篇:李健熙的“锦鲤人才论”
后一篇:《生命时报》6月7日发《买灯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