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21期发《交善人者道德成》
(2023-10-17 20:32:19)交善人者道德成
1898年,22岁的王国维在父亲的陪伴下离开家乡海宁,坐船第一次来到上海,前往《时务报》馆打工。可能连王国维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次上海之行,竟然与著名教育家、古文学家罗振玉结下不解之缘。
早在两年前,罗振玉便在上海组创农学社并设立报馆,编辑出版《农学报》,介绍欧美及日本的农科书籍和农学书报到中国。由于手头缺少翻译人才,于是私人出资,在梅福里开设了东文学社,聘请日本著名汉学家藤田剑锋等为教授,用日语教授新学,同时开设英文、数学等课程。
当时,王国维虽然在《时务报》工作,但由于水平有限,只能做一些校对、抄写等事务性工作。当得知罗振玉开设了东文学社后,王国维便打算去那里进修,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跨进东文学社门槛的这一步,从日后来看,的确是王国维开始学术生涯的一个极重要的契机。
当时,王国维的班上只有6位同学,相比其他人,王国维感觉自己水平提高很慢,为此经常闷闷不乐。这时,王国维幸运地认识了他的伯乐罗振玉。虽然是学校发起人,罗振玉当时对校内学生也并不熟悉,直到有一次偶然看到王国维在同学的扇面上题写的一首《咏史》诗,末句为“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西头望大秦”,感觉此诗气魄不凡,大为欣赏。
于是,罗振玉主动找到王国维,提出资助他的家用及本人生活,让他放心地去读书。后来,王国维期末考试没有及格,差点被学校清退,罗振玉得知后,觉得王国维以后必成大器,最后破格挽留了他。王国维当时非常感激,曾写诗以“匠石”隐喻罗振玉:“匠石忽顾视,谓与凡材殊。”从此诗不难看出他对罗振玉的敬佩。
东文学社的课程给原本好学的王国维创造了系统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机会,在这里,他从日本教员文集中不仅了解了康德、叔本华等人,而且开始对西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正是因为罗振玉的热心帮助,使王国维日后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打下良好的基础,王国维对此也是深为感激。
明方孝孺曾曰:“交善人者道德成。”确实,在人际交往中,结交良师益友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美好品德,树立自己的人格修养,让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