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报》4月12日发《傅斯年的友善》
(2023-04-18 16:00:33)傅斯年的友善
抗战爆发后,北大文科研究所跟随北大一起南迁昆明。当时,北大文科所设在昆明云南大学近邻的靛花巷内,傅斯年兼任研究所所长。上任后,他先后聘请陈寅恪、汤用彤、罗常培等人担任北大文科所导师。当时,大家都住在靛花巷内一个破旧的小楼里。傅斯年住一楼,陈寅恪住三楼。
由于日军经常空袭昆明,于是,跑警报成为大家必需掌握的一门技能。当时,陈寅恪刚刚经历丧父之痛,加上积劳成疾,他的右眼几近失明。虽然左眼无恙,却也高度近视,行动非常不便。每次跑警报,对陈寅恪来说都是一件难事。
有一次,警报声又异常尖利地响起,住在靛花巷院子里的人都快速地往防空洞跑去。此时,傅斯年猛然想起患有眼疾的陈寅恪还在楼上无人照顾,于是他逆流而上,气喘吁吁地跑到三楼,然后小心地搀扶陈寅恪下楼,再一起躲进防空洞。陈寅恪内心过意不去,表示自己一个人完全可以。不过,傅斯年并不放心,每次警报声响起后,只要自己在院子里,他都会第一时间帮助陈寅恪一起跑警报。
当时,有人问傅斯年:“跑警报的时间非常紧迫,你难道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安危吗?”傅斯年认真地回答道:“就因为时间紧迫,我才要去帮助鹤寿(陈寅恪字鹤寿),我怎么忍心丢下他一个人不管呢?”此话后来传到陈寅恪耳朵里,他有些动情地说:“孟真的关心,让我真切感受到兄弟间的真交情!”
古人道:“一生一死,乃见交情;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其意是说,在关系生死或名位的时刻,最能看出交情的真假与深浅。人际交往中,真正的朋友是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帮你分担帮你解忧,愿意用他的肩膀帮你支撑起一份责任。这样的朋友,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