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幽默与笑话》1期发《苏轼与黄庭坚的一唱一和》

(2023-02-08 14:10:04)
苏轼与黄庭坚的一唱一和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由于才华横溢,其门下拥趸千千万。不过,要论其中最“铁杆”最著名的一位,恐怕非黄庭坚莫属。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处处以老师苏轼看齐,也以老师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人生处世的榜样。平日里,两人亦师亦友、一唱一和,相处非常融洽。更令人赞叹的是,他们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师生情谊,着实令他人羡慕。
有一年,黄庭坚兴冲冲地拿出自己前几天刚刚写好的字请苏轼点评。苏轼拿过字后,先是端详半晌,然后捻须颔首面露微笑,最后不慌不忙地开口道:“看了你的字,用一种自然现象来形容最为恰当。”黄庭坚听后,立马两眼放光,以为老师要夸奖自己,于是急忙问道:“您快说,是什么现象?”苏轼一本正经地回答道:“枯树挂死蛇。”
黄庭坚擅长草书,笔画瘦削,苏轼这么概括,其实也算形象,只不过评价学生的字又是“枯树”又是“死蛇”,实在是没有一点点的美感。当然,黄庭坚知道苏轼拿自己开玩笑,于是他眼珠一转,立马回敬道:“如此说的话,老师您的字也有一种自然现象可比。”
苏轼饶有兴趣地问道:“什么现象,你说说看。”黄庭坚正色回答道:“乱石压蛤蟆。”与黄庭坚的字相比,苏轼的字要圆润一些、饱满一些,说是蛤蟆被石头压扁了,不也很贴切吗?苏轼虽身为老师,但比黄庭坚大不了几岁,以东坡“嬉笑怒骂”的性格,当然也不会恼怒。于是,在听了弟子的话后,两人当即相视捧腹大笑。
不过可惜的是,这样欢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在短短三年的朝夕相处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黄庭坚也因为种种原因流落江湖。从此之后,他们二人见面的次数便越来越少,再加上山河路远,唯有尺素传情。
几年后,苏轼给黄庭坚寄来了《寒食帖》,这是一件被后世称作“天下第三行书”的伟大作品。当时,黄庭坚阅后欣然题跋,大力称赞道:“东坡此诗似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黄庭坚的言下之意,是东坡的这首诗和李白的很相似,即使李白在世,也未必能写成这样。
然而,令人伤感的是,苏轼还没有读到这篇跋文就去世了。当时,身处贬所的黄庭坚闻讯失声痛哭。后来,他在房间里悬挂好苏轼的画像,每天穿戴整齐,然后对着画像焚香行礼,诉说自己无限的思念。不仅如此,以后每逢佳节良辰,宴酣之际,他总会忍不住念叨:“可惜东坡先生不在。”
黄庭坚绝少饮酒,却颇为青睐于茶。他有一首专写品茶的《品令》,结尾一句如茶一般醇香悠长,又不乏苦涩,正可以概括这段伟大的友谊:“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其大意为,独自一人对着孤灯,想着过往的事情,期盼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读来不禁令人唏嘘万分。
人际交往中,有一个了解自己懂自己的朋友何其庆幸。而真正的朋友,是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这样的朋友,就如一坛老酒,封存愈久,愈发香醇,愈显珍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