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药剂学第十二章缓释与控释制剂题库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执业药师考试资料 |
14、下列哪一个是亲水凝胶骨架片的材料
A.硅橡胶
B.聚氯乙烯
C.脂肪
D.海藻酸钠
E.硬脂酸钠
【正确答案】:D
骨架片的分类、特点与骨架材料:骨架片是药物与一种或多种骨架材料以及其他辅料,通过制片工艺而成型的片状固体制剂。在此类释药系统中,根据骨架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不溶性骨架片、生物溶蚀性骨架片和亲水凝胶骨架片。
1.不溶性骨架片:骨架材料有不溶于水或水溶性极小的高分子聚合物或无毒塑料等。如聚乙烯、聚氯乙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基纤维素等。此类片剂在胃肠道中不崩解,胃肠液渗入骨架孔隙后,药物溶解并通过骨架中的极细通道缓慢向外扩散。药物释放后完整骨架随粪便排出。制备方法可以将缓释材料粉末与药物混匀后直接压片。如用乙基纤维素则可用乙醇溶解,然后按湿法制粒。此类片剂有时释放不完全,药物宜水溶性,大剂量药物也不宜制成此类骨架片。故这类骨架片现应用不多。
2.生物溶蚀性骨架片:这类片剂由不溶解但在体内可溶蚀水解的蜡质、脂肪酸及其酯类物质制成,如巴西棕榈蜡、硬脂酸、硬脂醇、单硬脂酸甘油酯等。这类骨架片通过孔道扩散与溶蚀控制药物释放,可加入亲水性表面活性剂或水溶性材料调节释药速度。通常将巴西棕榈蜡与硬脂酸或硬脂醇合用。熔点过低或过软的材料不易制成物理性能优良的片剂。
此类骨架片的制备方法有三种:①溶剂蒸发技术,将药物与辅料的溶液或分散体系加人熔融的蜡质相中,然后将溶剂蒸发除去,干燥,混合制成团块,再制成颗粒;②熔融技术,将药物与辅料直接加入熔融的蜡质中,温度控制在略高于蜡质熔点(约90℃),将熔融的物料铺开冷凝、固化、粉碎,或者倒人一旋转的盘中使成薄片,再粉碎过筛形成颗粒;在未加附加剂的情况下,药物释放延长成为非线性,若加入PVP或聚乙烯月桂醇醚,则呈表观零级释放;③药物与十六醇在60℃混合,所得团块用玉米朊醇溶液制粒,此法制得的片剂释放性能稳定。
3.亲水凝胶骨架片:此类骨架片主要骨架材料为羟丙甲纤维素(HPMC),其规格应在4000cPa·S以上。常用的HPMC为K4M(4000cPa·S)和K15M(15000cPa·S)。其他亲水凝胶骨架材料有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壳多糖和聚羧乙烯(carbopol)等。此类材料遇水或消化液骨架膨胀,形成凝胶屏障而具控制药物释放的作用。对于水溶性不同的药物,释放机制也不同,水溶性药物主要以药物通过凝胶层的扩散为主;难溶性药物则以凝胶层的逐步溶蚀为主。不管哪种释放机制,凝胶最后完全溶解,药物全部释放,故生物利用度较高。
硬脂酸钠的主要用途:
1.
洗涤剂:用于控制漂洗过程中的泡沫。(硬脂酸钠是肥皂的主要成分)
。
2.
乳化剂或分散剂:用于聚合物的乳化和抗氧化剂中等。
4.
化妆品:剃须凝胶,透明粘胶等。
5.
粘合剂:用作天然胶再粘贴纸片。
15、制定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时,至少应测定几个取样点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E.5个
【正确答案】:C
16、测定缓、控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时,至少应测
A.1个取样点
B.2个取样点
C.3个取样点
D.4个取样点
E.5个取样点
【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缓、控释制剂释放度试验方法。缓、控释制剂释放度试验方法中,取样点的设计与释放标准是:缓释、控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至少应取3个取样点,第1个取样点,通常是0.5~2h,控制释放量在30%以下,这个取样点主要考查制剂有无突释效应;第2个取样点控制释放量约50%,用于确定释药特性;第3个取样点控制释放量在75%以上。用于考查释药量是否基本完全。故本题答案应选C。
缓释制剂从释药曲线图中至少选出3个取样时间点,第一点为开始O.5~2小时的取样时间点,用于考察药物是否有突释,第二点为中间的取样时间点,用于确定释药特性,最后的取样时间点,用于考察释药是否基本完全。此3点可用于表征体外缓释制剂药物释放度。
控释制剂除以上3点外,还应增加2个取样的时间点。此5点可用于表征体外控释制剂药物释放度。释放百分率的范围应小于缓释制剂。如果需要,可以再增加取样时间点。
此题题干关于测定缓、控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时,至少应测3个,答案C。
释放度系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或肠溶制剂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
体外释放度试验是在模拟体内消化道条件下(如温度、介质的pH值、搅拌速度等),对制剂进行药物释放度试验,最后制订出合理的体外药物释放度,以监测产品的生产过程并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
17、主要在胃、小肠吸收的药物,若在大肠也有一定吸收,则可考虑将制成的口服缓、控释制剂的服用间隔设计为
A.6h
B.12h
C.24h
D.36h
E.48h
【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主要在胃、小肠吸收的药物,则可考虑将制成的口服缓、控释制剂的服用间隔设计为12h。药物若在大肠也有一定吸收,则可考虑将制成的口服缓、控释制剂的服用间隔设计为24h。故本题答案应选C。
根据应试指南,缓(控)释制剂设计要求生物利用度:缓(控)释制剂应与相应的普通制剂生物等效,即相对生物利用度为普通制剂的80%~120%。若药物主要在胃和小肠吸收,宜设计成12h口服一次,若药物在大肠也有一定吸收,则可考虑24h口服一次。为了保证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除了根据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速率,控制适宜的释药速度外,还应选用合适的材料以达到较好的生物利用度。
18、下列制备缓、控释制剂的工艺中,基于降低溶出速度而设计的是
A.制成包衣小丸或包衣片剂
B.制成微囊
C.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或酯
D.制成不溶性骨架片
E.制成亲水凝胶骨架片
【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缓、控释制剂的制备方法。降低缓、控释制剂溶出速度的方法有: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控制粒子大小,将药物包藏予溶蚀性骨架中,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中。C选项为降低溶出速度,而A、B、D、E均是降低扩散速度,故本题答案应选C。
亲水凝胶骨架片——对于水溶性不同的药物,释放机制也不同,水溶性药物主要以药物通过凝胶层的扩散为主;难溶性药物则以凝胶层的逐步溶蚀为主.
教材中并没有对亲水凝胶骨架片的分类,不过根据教材中的叙述,其是属于扩散和溶蚀相结合的,所以此题不选E是正确的
溶出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首先是溶质分子从固体表面溶解,形成饱和层,然后在扩散作用下经过扩散层。
19、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特点不包括
A.可减少给药次数
B.可提高患者的服药顺应性
C.可避免或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
D.有利于降低肝首过效应
E.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正确答案】:D
本题考查的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特点。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特点包括:减少给药次数,方便使用,提高患者的服药顺应性;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小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但不能降低肝首过效应。故本题答案应选D。
是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首先使用的药量肯定是最小化的,其次使血药浓度平稳,这些都是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又称第一关卡效应、首关效应。所有口服药物的吸收须透过胃肠壁,然后进入门静脉。有些药物几乎无代谢作用发生,有些则在胃肠壁或肝脏内被广泛代谢、消除,发生首过作用。首过作用使代谢增强,吸收减少,治疗效应下降。肠道外给药如注射、皮下或舌下给药可避免首过作用。大剂量口服可使药物肠、肝代谢达到饱和,假定吸收完全,当口服和肠外给药产生相同血浓、相同疗效的剂量相差很大时,以及静脉注射比相同剂量尿液中药物和代谢物大时,可以认为有首过作用发生。肝硬化及行门腔静脉吻合术患者作用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这就称为首过效应。
所以只要是口服制剂,都不能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故D错误。
20、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是
A.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B.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C.包衣
D.控制粒子大小
E.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有溶出原理、扩散原理、溶蚀和扩散相结合原理、渗透泵原理和离子交换作用原理。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包括包衣、制成微囊、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增加黏度以减小扩散系数、制成植入剂、制成乳剂等。A、B、D、E四项均属于利用溶出原理达到缓、控释目的。故本题答案应选C。
请问pKa是什么?它与PH有什么关系?
pKa越小,酸性越强,反之pka越大,酸性越小
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对于弱酸性药物,有PH=PKa+lg[A-]/[HA]
21、制备缓控释制剂时常用的亲水凝胶骨架材料是
A.大豆磷脂
B.乙基纤维素
C.无毒聚氯乙烯
D.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E.单硬脂酸甘油酯
【正确答案】:D
本题重点考查缓控释制剂的骨架载体材料。骨架材料分为不溶性骨架材料、溶蚀性骨架材料和亲水凝胶骨架材料。亲水凝胶骨架材料主要是一些亲水性聚合物,包括天然胶、纤维素衍生物、非纤维素糖类和高分子聚合物。乙基纤维素为不溶性物,属于不溶性骨架材料。
亲水凝胶骨架片
此类骨架片主要骨架材料为羟丙甲纤维素(HPMC),其规格应在4000cPa?S以上。常用的HPMC为K4M(4000cPa?S)和K15M(15000cPa?S)。其他亲水凝胶骨架材料有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壳多糖和聚羧乙烯(carbopol)等。此类材料遇水或消化液骨架膨胀,形成凝胶屏障而具控制药物释放的作用。对于水溶性不同的药物,释放机制也不同,水溶性药物主要以药物通过凝胶层的扩散为主;难溶性药物则以凝胶层的逐步溶蚀为主。不管哪种释放机制,凝胶最后完全溶解,药物全部释放,故生物利用度较高。
大豆磷脂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22、控制颗粒的大小,其缓控释制剂释药所利用的原理是
A.扩散原理
B.溶出原理
C.渗透泵原理
D.溶蚀与扩散相结合原理
E.离子交换作用原理
【正确答案】:B
本题重点考察缓控释制剂释药的原理,利用溶出原理达到缓释作用的方法有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控制颗粒的大小等。
溶出原理:
1.缓释、控释制剂的溶出原理:由于药物的释放受溶出的限制,溶出速度慢的药物显示缓释的性质,根据溶出速度公式,减小药物的溶解度,增大粒径,可降低药物的溶出速度,达到长效作用。
2.
因此,控制粒子大小是溶出原理,此题选项正确。
二、配伍选择题
1、A.不溶性骨架片
B.亲水凝胶骨架片
C.溶蚀性骨架片
D.渗透泵片
E.膜控释小丸
<1>、用脂肪或蜡类物质为基质制成的片剂
【正确答案】:C
<2>、用无毒聚氯乙烯或硅橡胶为骨架制成的片剂
【正确答案】:A
<3>、用海藻酸钠为骨架制成的片剂
【正确答案】:B
2、A.不溶性骨架片
B.亲水凝胶骨架片
C.溶蚀性骨架片
D.渗透泵片
E.膜控释小丸
<1>、用羟丙甲纤维素为骨架制成的片剂
【正确答案】:B
<2>、用渗透活性物质等为片芯,用醋酸纤维素包衣的片剂,片面上用激光打孔
【正确答案】:D
<3>、挤出滚圆法制得小丸,再在小丸上包衣
【正确答案】:E
3、A.大豆磷脂
B.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C.单硬脂酸甘油酯
D.醋酸纤维素
E.卡波普
<1>、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正确答案】:A
形成脂质体双分子层的的膜材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组成。
靶向制剂中——被动靶向制剂——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二、被动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系利用药物载体被生理过程自然吞噬而实现靶向的制剂,包括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囊和纳米球等。
第十四章 靶向制剂
一、概述
(一)脂质体
脂质体(1iposome)系指将药物被类脂双分子层包封成的微小泡囊,也有人称脂质体为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类脂双分子层厚度约4nm。
脂质体根据其结构所包含的类脂质双分子层的层数,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含有单一类脂质双分子层的泡囊称为单室脂质体,其中粒径约20~80nm的称为小单室脂质体,粒径在0.1~1μm之间的单室脂质体称为大单室脂质体;含有多层类脂质双分子层的泡囊称为多室脂质体,粒径在1~5μm。
<2>、溶蚀性骨架材料
【正确答案】:C
缓释制剂中能够起缓释作用的辅料多为高分子化合物,包括阻滞剂、骨架材料和增黏剂。阻滞剂指一大类疏水性强的脂肪、蜡类材料。常用动物脂肪、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物油、硬脂醇、单硬脂酸甘油酯等,主要用作溶蚀性骨架材料,也可用作缓释包衣材料。
而醋酸纤维素一般用作水不溶型的包衣材料!
什么叫包衣增塑剂?
包衣增塑剂,即包衣材料中的增塑剂。增塑剂是指能增加成膜材料的可塑性的材料。一些成膜材料在温度降低以后,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其大分子的可动性变小,使衣层硬而脆,缺乏必要的柔韧性,因而容易破碎,例如丙烯酸树脂类。加入增塑剂的目的是降低玻璃转变温度,使衣层柔韧性增加。常用的增塑剂多为无定形聚合物,分子量相对较大,并与成膜材料有较强亲和力。不溶于水的增塑剂有利于降低衣层的透水性,从而能增加制剂的稳定性,但应考虑增塑剂与成膜材料的互溶性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常用的水溶性增塑剂有甘油、聚乙二醇、甘油三醋酸酯,后者在丙烯酸树脂的包衣处方中经常应用;常用的水不溶性增塑剂有蓖麻油、乙酰单甘油酸酯、邻苯二甲酸酯类等。
增塑剂的用量根据成膜材料的刚性而定,刚性大,增塑剂用量应多,反之则少。
<3>、包衣增塑剂
【正确答案】:B
本题可以参考片剂中包制薄膜衣的内容:在包制薄膜衣的过程中,尚须加入其它一些辅助性的物料,如增塑剂、遮光剂等。常用增塑剂有丙二醇、蓖麻油、聚乙二醇、硅油、甘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或二丁酯等,常用的遮光剂主要是二氧化钛。所以该题选择B。建议您基础知识以记忆为主,记住这些常用的增塑剂名称。
4、A.Pluronic F68
B.硅橡胶
C.聚维酮
D.无毒聚氯乙烯
E.十二烷基硫酸钠
<1>、制备静脉注射用乳剂
【正确答案】:A
A选项Pluronic F68:泊洛沙姆,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共聚物,商品名为普流尼克(Pluronic)。是一类新型的高分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oloxamer188(Pluronic F68)作为一种水包油乳化剂,是目前用于静脉乳剂极少数合成乳化剂之一。
<2>、制备植入剂
【正确答案】:B
植入剂为固体灭菌制剂,系将不溶性药物熔融后倒人模型中成形,或将药物密封于硅橡胶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小管中,通过外科手术埋植于皮下,药效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如孕激素的避孕植入剂。
硅橡胶:是一种高活性吸附材料,属非晶态物质,是透明或乳白色粒状固体。具有开放的多孔结构,吸附性强,能吸附多种物质。如:吸收水分,吸湿量约达40%。如加入氯化钴,干燥时呈蓝色,吸水后呈红色。可再生反复使用。不溶于水和任何溶剂,无毒无味,化学性质稳定,除强碱、氢氟酸外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各种型号的硅胶因其制造方法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微孔结构。硅橡胶根据其孔径的大小分为:大孔硅胶、粗孔硅胶、B型硅胶、细孔硅胶等。 硅橡胶是一种耐高低温(-60~250℃)、耐臭氧化并具有良好电绝缘性能的特种橡胶。硅橡胶分热硫化型(高温硫化硅胶HTV)和室温硫化型(RTV),其中室温硫化型又分缩聚反应型和加成反应型。高温硅橡胶主要用于制造各种硅橡胶制品,而室温硅橡胶则主要是作为粘接剂、灌封材料或模具使用。热硫化型用量最大,热硫化型又分甲基硅橡胶(MQ)、甲基乙烯基硅橡胶(VMQ,用量及产品牌号最多)、甲基乙烯基苯基硅橡胶PVMQ(耐低温、耐辐射),其他还有睛硅橡胶、氟硅橡胶等。
聚维酮可以做粘合剂、崩解剂,包衣材料等。
塑料袋由无毒聚氯乙烯制成,质轻、耐压、不易破损,但耐热性差,透湿透气,影响药液稳定性,应用较少。洗涤方法同输液瓶。
此题题干关于制备植入剂所需要的制剂,答案应该是B硅橡胶。
制成不溶性骨架片:骨架材料为不溶性塑料如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乙烯乙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硅橡胶等,水溶性药物较适于制备这种类型片剂,难溶性药物因释放太慢,一般不用该法。药物释放完后,骨架随粪便排出体外。
5、A.醋酸纤维素
B.
C.聚氧乙烯(PEO)
D.氯化钠
E.1.5%CMC-Na溶液
<1>、渗透泵型控释制剂常用的半透膜材料
【正确答案】:A
<2>、渗透泵型控释制剂的促渗聚合物
【正确答案】:C
<3>、渗透泵型控释制剂的具有高渗透压的渗透促进剂
【正确答案】:D
本题考查渗透泵型控释制剂的组成及其常用材料。渗透泵型控释制剂是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半透膜材料有醋酸纤维素、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基纤维素等。推动剂(亦称为促渗透聚合物或助渗剂)有相对分子质量为3万~500万的聚羟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相对分子质量为1万~36万的PVP和聚氧乙烯等。渗透压活性物质有乳糖、果糖、葡萄糖、甘露醇和氯化钠。故本组题答案应选ACD。
1.5%CMC-Na溶液。羧甲基纤维素钠在片剂中做润湿剂。
7、A.Ⅱ号、Ⅲ号丙烯酸树脂
B.羟丙甲纤维素
C.硅橡胶
D.离子交换树脂
E.鞣酸
<1>、肠溶包衣材料
【正确答案】:A
<2>、亲水凝胶骨架材料
【正确答案】:B
<3>、不溶性骨架材料
【正确答案】:C
本组题考查常用包衣材料和骨架材料。Ⅱ号、Ⅲ号丙烯酸树脂属于肠溶包衣。羟丙甲纤维素属于亲水凝胶骨架材料。不溶性,骨架材料有乙基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酯、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硅橡胶。亲水性高分子骨架材料有MC、CMC-Na、HPMC、PVP、卡波普、海藻酸盐、脱乙酰壳多糖等。,故本组题答案应选ABC。
离子交换树脂常用于原水处理的有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可以根据其基体的种类分为苯乙烯系树脂和丙烯酸系树脂。树脂中化学活性基团的种类决定了树脂的主要性质和类别。首先区分为阳离子树脂和阴离子树脂两大类,它们可分别与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进行离子交换。阳离子树脂又分为强酸性和弱酸性两类,阴离子树脂又分为强碱性和弱碱性两类 (或再分出中强酸和中强碱性类)。
含药灌肠剂是指在直肠起局部作用或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药物液体制剂。局部可起收敛作用,吸收可产生兴奋或镇静作用。药物在胃内易破坏、对胃有刺激性、因恶心呕吐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可灌肠给药。灌肠剂可加入增稠剂以延长在直肠的保留时间。如0.1%醋酸、10%水合氯醛、O.1%~0.5%鞣酸、25%~33%硫酸镁等。
高分子化合物鞣酸,能够与生物碱类药物形成难溶性盐,其药效比母体药物延长。
8、A.醋酸纤维素
B.氯化钠
C.聚氧乙烯(相对分子质量20万~500万)
D.硝苯地平
E.聚乙二醇
<1>、渗透泵片处方中的渗透压活性物质是
【正确答案】:B
<2>、双层渗透泵片处方中的推动剂是
【正确答案】:C
本组题考渗透泵片处方设计。渗透泵片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常用的半透膜材料有醋酸纤维系、乙基纤维索等。渗透压活性物质起调节室内渗透压的作用,常用的渗透压活性物质有氯化钠、乳糖、果糖、葡萄糖、甘露醇的不同混合物.,推动剂亦称促渗透聚合物或助渗剂,主要用于多层或多室渗透泵控释制剂,常州相对分子质量为3万~500万的聚羟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相对分子质量为l万-36万的PVP、相对分子质量为20万~500万的聚氧乙烯等。药室中除上述组成外,还可加入助悬剂、黏合剂、润滑剂、润湿剂等。故本组题答案应选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