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药剂学第十二章缓释与控释制剂题库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执业药师考试资料 |
一、最佳选择题
1、下列制备缓、控释制剂的工艺中,基于降低溶出速度而设计的是
A.制成包衣小丸或包衣片剂
B.制成微囊
C.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或酯
D.制成不溶性骨架片
E.制成植入剂
【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缓、控释制剂的制备方法。降低缓、控释制剂溶出速度的方法有: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控制粒子大小,将药物包藏予溶蚀性骨架中,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中。C选项为降低溶出速度,而A、B、D、E均是降低扩散速度,故本题答案应选C。
药物的释放速度受其溶出速度的限制,溶出速度慢的药物显示出缓释的性质。因此采取措施降低药物的溶出速度,可使药物缓慢释放,达到延长药效的目的。根据Noyes-Whitney方程式,药物的溶出速度受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粒子的表面积等因素影响。利用溶出原理达到缓释作用的方法很多,包括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控制粒子大小、以及将药物包藏于具有缓释作用的骨架材料中等:
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青霉素制成普鲁卡因盐或二苄基乙二胺盐后,溶解度减小,疗效比青霉素钾(钠)盐显著延长;醇类药物经酯化后水溶性减小,药效延长,如睾丸素丙酸酯一般制成油溶液供肌内注射,药物由油相扩散至水相,然后水解为母体药物而产生治疗作用,药效约延长2~3倍。
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高分子化合物鞣酸,能够与生物碱类药物形成难溶性盐,其药效比母体药物延长。例如N-甲基阿托品鞣酸盐、丙咪嗪鞣酸盐等;聚丙烯酸、磺酸或磷酸化多糖类化合物、多糖醛酸等高分子化合物,可与链霉素、新霉素等结合成盐,对淋巴系统具有亲和力,由于淋巴系统循环缓慢,故这些盐类在体内药效持续较长;碱性蛋白如鱼精蛋白可与胰岛素结合成溶解度小的鱼精蛋白胰岛素,维持药效时间延长,再加入锌盐生成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药效可持续18~24h以上。
不适宜制成缓(控)释剂药物
A抗心律失常药
B抗心绞痛药
C降压药
D抗精神失常药
E抗哮喘药
正确答案:A
例如抗心律失常药:苯妥英钠半衰期长,药效剧烈,不良反应多,不且做成缓控释制剂。
且苯妥英钠代谢不规则,所以是不适合作为缓控制剂的!
2、不是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的为
A.溶出原理
B.扩散原理
C.渗透压原理
D.离子交换作用
E.毛细管作用
【正确答案】:E
离子交换作用:由水不溶性交联聚合物组成的树脂,其聚合物重复单元上含有成盐基团,药物可结合于树脂上形成药树脂。在胃肠道中,带有电荷的离子与药树脂接触时,可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将药物游离释放出来。
药物从树脂中扩散的速度受扩散面积、扩散路径长度和树脂的刚性(为树脂制备过程中交联剂用量的函数)控制。如阿霉素羧甲基葡聚糖微球,在水中不释放,在体内到达靶组织后,可与体液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阿霉素逐渐释放,发挥栓塞与化疗双重作用。
3、关于缓、控释制剂,叙述错误的为
A.缓、控释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应为普通制剂的80%~120%
B.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应高于普通制剂
C.缓、控释制剂的峰谷浓度比应小于或等于普通制剂
D.半衰期短、治疗指数窄的药物可制成12h口服服用一次的缓、控释制剂
E.缓、控释制剂中起缓释作用的辅料包括阻滞剂、骨架材料和增黏剂
【正确答案】:B
一般半衰期短、治疗指数窄的药物,可设计为每12h给药一次,而半衰期长或治疗指数宽的药物,可24h给药一次。若设计成零级释放剂型如渗透泵,其峰谷浓度比可显著小于普通制剂。D正确。
利用渗透泵原理制成的控释制剂,能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其释药速率不受胃肠道可变因素如蠕动、pH、胃排空时间等的影响,比骨架型缓释制剂更优越。
缓(控)释制剂应与相应的普通制剂生物等效,即相对生物利用度为普通制剂的80%~120%。若药物主要在胃和小肠吸收,宜设计成12h口服一次,若药物在大肠也有一定吸收,则可考虑24h口服一次。为了保证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除了根据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速率,控制适宜的释药速度外,还应选用合适的材料以达到较好的生物利用度。因此,B“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应高于普通制剂”叙述错误。
4、关于缓释、控制制剂,叙述正确的为
A.生物半衰期很短的药物(小于1h),为了减少给药次数,最好作成缓、控释制剂
B.青霉素制成的普鲁卡因盐的溶解度比青霉素钾的溶解度小,疗效比青霉素钾的疗效显著延长
C.缓释制剂可克服普通制剂给药产生的峰谷现象,提供零级释药
D.所有药物都可以采用适当的手段制备成缓、控释制剂
E.用脂肪、蜡类等物质可制成不溶性骨架片
【正确答案】:B
缓(控)释制剂可以比较持久地释放药物,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血药浓度峰谷现象;缓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选项C不正确,不是零级释药)。
药物的释放速度受其溶出速度的限制,溶出速度慢的药物显示出缓释的性质。因此采取措施降低药物的溶出速度,可使药物缓慢释放,达到延长药效的目的。根据Noyes-Whitney方程式,药物的溶出速度受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粒子的表面积等因素影响。利用溶出原理达到缓释作用的方法很多,包括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控制粒子大小、以及将药物包藏于具有缓释作用的骨架材料中等。其中,具体的方法包括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青霉素制成普鲁卡因盐或二苄基乙二胺盐后,溶解度减小,疗效比青霉素钾(钠)盐显著延长(选项B正确)。
对于半衰期很短的药物,要维持足够的缓释作用,每剂量单位的药量必须很大,结果使药物剂型本身增大。一般,半衰期短于1小时的药物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半衰期长的药物(t1/2>24h),本身药效已较持久,一般也不采用缓(控),释制剂。
在缓、控释制剂系统中,根据骨架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不溶性骨架片、生物溶蚀性骨架片和亲水凝胶骨架片,其中不溶性骨架片常见有聚乙烯、聚氯乙烯、甲基丙酸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基纤维素等。而脂肪、蜡类不适宜做该类材料。
B是正确答案。
A:一般半衰期短于1小时的药物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B:正确
C:提供零级释药不正确。
D:不是所有药物都可以制备,像本身吸收速率常数很低的药物,主动转运,半衰期过短或过长的药物都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E:脂肪、蜡类可用作溶蚀性骨架材料。
缓释制剂释药过程服从一级速率释放方程,即释药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释药速率不稳定。
缓释与控释的主要区别在于缓释制剂是按一级速率规律释放药物,即释药是按时间变化先多后少的非恒速释药,而控释制剂是按零级速率规律释放,释放是不受时间影响的恒速释药,可以得到更为平稳的血药浓度,即“峰谷”波动更小,直至基本吸收完全。通常缓释、控释制剂中所含的药物量比相应的普通制剂多,工艺也较复杂。
一级速度过程: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的药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即一级转运速度或称一级动力学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药物转运或消除速率与当时药量或一次方成正比。
(2)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为指数曲线,lnC对t作图为直线。
(3)t1/2恒定,与剂量无关。
(4)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与剂量成正比。
(5)一次给药,药物消除分数取决于t 1/2,约经5个t1/2时,药物基本消除完全;多次给药约经5个t1/2血药浓度达稳态。
零级速度过程:药物的转运速度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血药浓度无关。临床上恒速静脉滴注的给药速率以及控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速度均为零级速度过程,亦称零级动力学过程。消除过程属于零级动力学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取决于剂量的大小。
5、制备口服长效制剂,不可
A.制成微囊
B.用蜡类为基质作成溶蚀性骨架片
C.用PEG类作基质制备固体分散体
D.用不溶性材料作骨架制备片剂
E.用EC包衣制成微丸,装入胶囊
【正确答案】:C
PEG是聚乙二醇,用它作基质可以加快药物的溶出率。
故不能用作长效制剂的骨架。
6、设计缓、控释制剂对药物溶解度的要求一般为
A.大于0.01mg/ml
B.大于0.1mg/ml
C.大于1.0mg/ml
D.大于10mg/ml
E.无要求
【正确答案】:B
7、最适合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半衰期为
A.<1h
B.2~8h
C.15h
D.24h
E.48h
【正确答案】:B
缓控制释药物一般适用于半衰期较短的药物,其半衰期一般在2~8h之间,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降压药、抗组胺药、支气扩张药,抗溃疡药,抗哮喘药,解热镇痛药,抗精神失常药,铁盐、钾盐、镁盐等。而抗菌类药物的一般由于其抗菌效果依赖于峰浓度,故不宜制成控释制剂。
8、控释小丸或膜控释片剂的包衣液中加入PEG的目的是
A.助悬剂
B.增塑剂
C.成膜剂
D.乳化剂
E.致孔剂
【正确答案】:E
膜控片的致孔剂要有一定的水溶性,能在胃液中逐渐溶解成小孔;
常用的致孔剂有微晶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1500、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和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等。
(一)微孔膜包衣片的衣膜材料和致孔剂
微孔膜控释剂型通常是用胃肠道中不溶解的聚合物如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丙烯酸树脂等作为衣膜材料,在其包衣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性物质(如PEG、PVP、PVA、十二烷基硫酸钠、糖和盐等)作为致孔剂,亦有加入一些水不溶性粉末如滑石粉、二氧化硅等,甚至将药物加在包衣膜内既作致孔剂又是速释部分,用这样的包衣液在普通方法制成的片剂上包衣即成微孔膜包衣片。水溶性药物的片芯应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较快的溶出速率,以使药物的释放速率完全由微孔包衣膜来控制。
9、渗透泵型控释制剂的组成不包括
A.推动剂
B.黏合剂
C.崩解剂
D.半透膜材料
E.渗透压活性物质
【正确答案】:C
渗透泵片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常用的半透膜材料有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渗透压活性物质起调节室内渗透压的作用,当药物本身的渗透压较小时,加人这些渗透压活性物质用来产生较高的渗透压,作为释放的动力,其用量多少往往关系到零级释放时间的长短。常用氯化钠、乳糖、果糖、葡萄糖、甘露醇的不同混合物。推动剂亦称促渗透聚合物或助渗剂。主要用于多层或多室渗透泵控释制剂。这类物质,具有遇水膨胀或溶胀的特性,膨胀后体积可增加2~50倍,对药物的释放产生较大的推动力,将药物层的药物推出释药小孔。常用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万到500万的聚羟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相对分子质量为1万到36万的PVP、相对分子质量为20万到500万的聚氧乙烯等。药室中除上述组成外,还可加入助悬剂、黏合剂、润滑剂、润湿剂等。
10、关于体内外相关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外释放曲线与体内吸收曲线上对应的各个时间点分别相关,是点对点相关
B.点对点相关是最高水平的相关关系
C.某个时间点的释放量与药动学参数之间的单点相关只能说明体内外有部分相关
D.单点相关是最高水平的相关关系
E.体内体外相关时能通过体外释放曲线预测体内情况
【正确答案】:D
根据最新版本应试指南,体内外相关性,指的是由制剂产生的生物学性质或由生物学性质衍生的参数(如tmax、Cmax或AUC),与同一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体外释放行为)之间,建立了合理的定量关系。
缓(控)释制剂要求进行体内外相关性试验,它应反映整个体外释放曲线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体内外具有相关性,才能通过体外释放曲线预测体内情况,即用体外溶出或释放试验结果作为制剂产品体内生物利用度特性的指示。同时,也可用于筛选处方,保证制剂产品体内外性能的一致性。
体内外相关性可归纳为三种情况:①体外释放曲线与体内吸收曲线上对应的各个时间点分别相关,这种相关简称点对点相关。这是最高水平的相关关系。表明两条曲线可以重合。②应用统计矩分析原理建立体外释放的平均时间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之间的相关,由于能产生相似的平均滞留时间可有很多不同的体内曲线,因此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不能代表体内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③单点相关关系,即一个释放时间点(如t50%、t90%等)与一个药物动力学参数(如AUC、Cmax或tmax)之间的单点相关,它只说明部分相关。
2010年版《中国药典》采用的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判断方法,系指体内吸收相的吸收曲线与体外释放曲线之间对应的各个时间点回归,得到直线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符合要求,即可认为具有体内外相关性。
根据2012年最新版本考试大纲,
缓释、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方法 |
1.体外释放度试验 |
(1)释放介质 |
2.体内外相关性 |
相关性意义及相关情况 |
因此,此题涉及的知识点建议了解,在考试中是有可能出题的。
11、渗透泵型片剂控释的机理是
A.减少溶出
B.减慢扩散
C.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
D.片内渗透压大于片外,将片内药物压出
E.片剂外面包控释膜,使药物恒速流出
【正确答案】:D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渗透泵片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常用的半透膜材料有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渗透压活性物质起调节室内渗透压的作用,当药物本身的渗透压较小时,加人这些渗透压活性物质用来产生较高的渗透压,作为释放的动力,其用量多少往往关系到零级释放时间的长短。常用氯化钠、乳糖、果糖、葡萄糖、甘露醇的不同混合物。推动剂亦称促渗透聚合物或助渗剂。主要用于多层或多室渗透泵控释制剂。这类物质,具有遇水膨胀或溶胀的特性,膨胀后体积可增加2~50倍,对药物的释放产生较大的推动力,将药物层的药物推出释药小孔。常用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万到500万的聚羟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相对分子质量为1万到36万的PVP、相对分子质量为20万到500万的聚氧乙烯等。药室中除上述组成外,还可加入助悬剂、黏合剂、润滑剂、润湿剂等。
由此,简单概括,药物本身的渗透压为外渗透压,渗透压活性物质为内渗透压,外渗透压小,内渗透压大,药物释放!
12、缓、控释制剂生物利用度研究对象选择例数为
A.6~9例
B.8~12例
C.12~16例
D.18~24例
E.24~30例
【正确答案】:D
这个知识点涉及的内容在应试指南药剂学药物动力学章节生物利用度中,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与原则里研究对象指出,保证结果具有统计意义,受试者必须有足够的例数,要求至少18-24例。
13、下列关于骨架片的叙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A.药物从骨架片中的释放速度比普通片剂慢
B.不溶性骨架片中要求药物的溶解度较小
C.骨架片一般有三种类型
D.亲水凝胶骨架片中药物的释放比较完全
E.骨架片应进行释放度检查,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正确答案】:B
B选项应该是不溶性骨架片中要求药物的溶解度较大。难溶解性的药物因释放太慢,一般不用此法。
骨架片是药物与一种或多种骨架材料以及其他辅料,通过制片工艺而成型的片状固体制剂。在此类释药系统中,根据骨架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不溶性骨架片、生物溶蚀性骨架片和亲水凝胶骨架片。
亲水凝胶骨架片 此类骨架片主要骨架材料为羟丙甲纤维素(HPMC),其规格应在4000cPa·S以上。常用的HPMC为K4M(4000cPa·S)和K15M(15000cPa·S)。其他亲水凝胶骨架材料有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壳多糖和聚羧乙烯(carbopol)等。此类材料遇水或消化液骨架膨胀,形成凝胶屏障而具控制药物释放的作用。对于水溶性不同的药物,释放机制也不同,水溶性药物主要以药物通过凝胶层的扩散为主;难溶性药物则以凝胶层的逐步溶蚀为主。不管哪种释放机制,凝胶最后完全溶解,药物全部释放,故生物利用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