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

标签:
杂谈难得糊涂处世郑板桥 |
分类: 心灵家园 |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最为脍炙人口的条幅之一。据说,一天郑板桥去参观北魏体《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当晚借宿山间一老翁家里。老翁自命“糊涂老人”,但儒雅不俗。屋内有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暗暗称奇。攀谈中,老人得知来客是潍县县令郑板桥后,请求题字。郑板桥题下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用“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因砚台尚有空白,板桥请老先生写一段跋语。老人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用“
一向正直、率真和清明的郑板桥,自然受到官场上恶势力的嘲讽、刁难和排挤。写下此条幅两年后,便弃官归隐,余生以卖画为生。
“难得糊涂”是一种境界,看似糊涂,实则心明,做事拿得起放得下。然有些“聪明人”往往拿得起却放不下,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乃至身枯力竭仍拼命。还有人大事糊涂,小事聪明,为蝇头小利而费尽心机、锱铢必较。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抱朴守拙。不辞张扬、平易近人更能得到众人的欢迎。锋芒毕露,太过精明,不仅惹人讨厌,而且不利养生。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就是个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有婆媳形同陌路不说半句的,有夫妻为家庭琐事闹得鸡犬不宁的,也有孩子不堪忍受训斥唠叨而离家出走的。出发点也许都好,只因为观念的差异,习惯的不同,或一时的冲动而致。如果当时糊涂一点、腿一步,也许便会海阔天空。采取装聋作哑、自动示弱,有时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真正聪明的人是那些能屈能伸的人。荣辱不惊,大智如愚,宽容大度,任其自然。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个朋友多条路。苏轼与高僧佛印在一起打禅的故事值得一说。苏轼问佛印:我像什么?佛印回答:我看你像佛。佛印反问:那你看我像什么呢?苏轼说:我看你像牛屎。佛印不语。苏轼十分得意,回家后与才女小妹说起此事。小妹说:参禅讲究见心见性,佛印说你像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你说佛印像牛屎,那你心里有什么呢?苏轼顿悟,从此两人成了莫逆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