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
(2012-10-19 20:30:5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儿童文学 |
何为儿童文学?
授课类型:理论课、新授课
教学课时:2
教学方法:阅读鉴赏法、问题引导法、比较法
教学目标:
1、把握儿童文学的内涵。
2、理解有关儿童文学的流行观点。
3、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4、建立起关爱儿童、热爱儿童文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儿童文学的内涵。
2、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成人文学的区别。
教学手段及教具:多媒体与合作式探究相结合
一、导入:
我们大家都是从小孩子长大的,小时候我们看了很多画报、图书,那是一些专门为我们儿童创作的文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儿童文学?它有什么特征?
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就保存有很多儿童文学的萌芽,比如《山海经》《楚辞》《穆天子传》等古籍中关于天地人的形成等。另外,《战国策》中也存有一些寓言和童话。而我国第一部由个人搜集整理的儿歌集,则要迟至明代吕坤编著的《演小儿语》。现在,进入我们视野的儿童文学主要是指产生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鲁迅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对儿童文学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理论上,他主张:1、批评旧读物——“救救孩子”;2、发展新的儿童文学——“培养新的战士”;3、引进外国名著——“亦尚存希望于将来”。叶圣陶、冰心等人主要是创作上的贡献,比如叶圣陶的《稻草人》和1930年代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前者首创现代童话,后者则奠定了我国长篇童话创作的基础。所以,“只有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和张天翼先生的《大林和小林》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关于童话的两个时期的杰作了。”(罗荪《关于儿童读物》
二、流行观点:
1、本位论:
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
v 鲁迅:“幼者本位”
v 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儿童本位的文学”
v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v 美 杜威
“儿童本位论”儿童的世界是一个他们具有个人兴趣的世界
v 当代 朱自强《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
思考:儿童本位论的提出,有何积极意义的历史意义和不足?
意义:发现并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提供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
局限:强调儿童的特殊性,却相对忽略了成人作者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世界的独立性,却相对忽视了儿童世界与整个社会的联系。
2、专为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思考:《西游记》《静夜思》《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等都不是专门为儿童而创作的文学,它们属于儿童文学吗?
肯定了儿童文学的社会职能,注意了创作动机和服务对象,但范围缩小,不能含盖。
3、工具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工具
重视了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忽略了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
4、专写论: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
小结:
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v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v 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v 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v 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即: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提供和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三、深入区分:
1、比较儿童读物与儿童文学的区别
问题:《三字经》《十万个为什么》是不是儿童文学?
儿童读物:人类社会专门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精神生活健康成长服务的,适合他们阅读、接受的出版物。
共同点:服务对象和价值功能
不同点:涵盖范围、表现手法(前者说明以增长知识,后者则借助各种文学手段凭借形象思维诉诸于心灵,引起审美愉悦)
2、比较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区别
先对比两首诗:
《浪》:是落魄的醉汉/踉跄在海边/呵,那一片温暖的港湾/能收容漂泊不定的浪子……
《浪》:浪花、浪花,/哗、哗、哗。/蹦蹦跳跳的跑来了,/好像娃娃跟我耍。/浪花,浪花,/露白牙,/咬着我的小脚丫,/赫然藏起不见了。/浪花、浪花。/哗、哗、哗,/跟着风婆婆回家了。/它把玩具给我啦。/浪花,浪花,/送的啥?新螺象面小镜子,/海星像块花手帕……
思考:儿童文学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v
v 游戏性也是儿童文学的特征。儿童作品的情节找不到任何寓意,而是由一连串小游戏构成的大游戏。儿童在这场游戏中可尽情地放松自己。作为读者的儿童,也在游戏的审美中渲泄了平时的压抑,而且从游戏中找到了心灵的补偿。
v 富于幻想、惊险、神奇是儿童文学常表现特色。
思考: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不同之处:
(1)
(2)
(3)目标指向:前者定位于儿童能够接受并乐于接受;后者定位于成人。
(4)文化底蕴:成人文学强调从历史的深度和时代的高度开掘题材内容,讲究历史的、文化的积淀。儿童文学强调以儿童为本位,讲究表现活泼的儿童生活,人道精神、温暖与快乐、幽默与巧智、想象与幻想。如《激流三步曲》《人生》《白鹿原》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小拇指》的截然不同
(5)社会功能侧重点:前者有教育责任,担负着促使儿童健康成长的重担;后者主要诉诸于审美愉悦。
(6)美学特征:前者以善为美,后者以真为美。
四、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1、 纯真——稚嫩、纯洁、美好,童真美的表现。
《我是男子汉》
如果今夜起风,
不要害怕,妈妈,
我是家里的男子汉,
我已经六岁,
我是男子汉,
我会举起长长的陀螺鞭子,
把不听话的风
赶到没有灯光的角落,
/让它罚站。
2、稚拙——稚气、拙朴的。
稚拙可以理解为儿童特有的稚气、拙朴的综合化、艺术化表现。是儿童天性的综合化和外显化。是只有儿童才会有的独特的神态、语气和行为心理。
稚拙美在内容方面的表现:藉人物的言行、心理、动作表现出儿童特有的稚气和憨态。稚拙美在形式方面的表现:通过叙述方式和人物语言表现。比如叙述人语言:简单句、色彩感、儿童口语;人物语言:
小头爸爸躺在长椅上,呼噜噜,呼噜噜睡大觉,大头儿子在公园的草地玩,太没劲了。他走过去推小头爸爸,可小头爸爸动也不动。哼!气死我了!大头儿子朝地上看了看,忽然拿起一只大皮鞋,走到树下,卟,扔进树下的废物箱里;还有一只拿出来,把它挂在树上。嘻嘻,大头儿子开心了,他回到爸爸那里使劲推,这下终于把爸爸弄醒了。
3、欢愉 “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
营构欢愉的手段:幽默与夸张、滑稽与变形。
欢愉的效果--富于喜剧色彩
《木偶奇遇记》
4、 变幻——幻想、荒诞、动态美。
白雪公主 灰姑娘
五、结论:儿童文学的内涵
以18岁以上的儿童为本位,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与发展心理艺术特征的,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书P7 勾划)
六、拓展把握其“以善为美”的美学责任
重申与成人文学在社会功能侧重点的不同:前者有教育责任,担负着促使儿童健康成长的重担;后者主要诉诸于审美愉悦。
勾划P11 “以善为美”的内涵。
七、作业:
思考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