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中学生物学实验中遇到的“淀粉遇碘不一定变蓝”的现象,探究影响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因素。
关键词 淀粉 碘
淀粉-碘包合物显色反应
淀粉遇碘(I2)呈蓝色这一特性,早已被人们所熟知,
并因其反应灵敏而被广泛用于检测淀粉或碘的存在。淀粉遇碘一定都会呈现蓝色吗?在中学生物学实验中,遇到了一些有趣的实验现象:1)实验室中配制的淀粉溶液加入碘液后并不一定出现蓝色,有时会出现蓝紫色、紫色、紫红色,甚至是赭色等。
2)如果对显蓝色的淀粉-碘混合液进行加热,蓝色会褪去,而待冷却后,蓝色又会重新出现。
3)如果向显蓝色的淀粉-碘混合液中滴加氢氧化钠,蓝色也会消失。
上述实验事实表明淀粉遇碘不一定都会呈现蓝色,
那么产生上述颜色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呢?对此,查阅了《生物化学》、《无机化学》等大学教材以及相关学术论文,设计并实施了“探究影响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因素”的实验,从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原理、影响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因素以及对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启示
3 个方面探究了“淀粉遇碘不一定变蓝”的显色原理、影响条件及其实际意义。
1
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原理
1.1 淀粉的组成和结构
淀粉是一种植物多糖,由几百到几千个葡萄糖单体脱水缩合形成。 通常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2 部分组成,
二者在淀粉中所占的比例随植物的种类而异, 并且在结构与理化性质上也有一定区别。直链淀粉可溶于热水,分子量比支链淀粉小,由
300~400 个 D-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相连而成,卷曲成螺旋形,每个螺旋有 6
个葡萄糖基。支链淀粉不溶于冷水,与热水作用形成浆糊,分子量比直链淀粉大,由 1 300 个或更多的
D-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有支链结构;
主链是由α-1,4-糖苷键连接所形成的长链,而每个分支则是由α-1,6-糖苷键连接所形成的短链,大约相隔 20 个葡萄糖单位有 1
个分支,每个分支链的长度平均为 24~30
个葡萄糖基[1]。
1.2 显色原理 直链淀粉遇碘呈现蓝色,
而支链淀粉遇碘呈现紫红色,二者显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生成的淀粉-碘包合物不同。直链淀粉是由
D-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的直链分子,卷曲成螺旋形,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体的轴心部位,借助范德华力形成淀粉-碘包合物。在淀粉中,每个碘分子跟
1 个螺旋中的 6 个葡萄糖基结合。淀粉与碘生成的包合物的颜色与淀粉糖苷链的长度有关。 当链长小于 6
个葡萄糖基时,不能形成一个螺旋圈,因而不能呈色。当平均长度为 20 个葡萄糖基时呈红色,大于 30
个葡萄糖基时呈蓝色。支链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虽然较大,但支链淀粉的分支短链的长度只有 20~30
个葡萄糖基,碘分子进入长短不一的螺旋卷曲管内呈现出不同颜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正是蓝、红混合色。而直链淀粉的链长超过 30
个葡萄糖基,所以与碘作用呈现蓝色[2]。
由于不同植物的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有所不同,因此淀粉遇碘究竟呈现什么颜色,应取决于该淀粉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
2
影响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因素
通过实验探究了以下 4
个因素对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影响,除马铃薯匀浆、糯米匀浆外,实验中采用的淀粉均为可溶性淀粉。
2.1 显色反应受淀粉类型的影响 观察了
1%的淀粉溶液、马铃薯匀浆、糯米匀浆(煮熟)遇碘的显色反应。其中, 淀粉溶液的配置方法: 以配制 100 mL 溶液为例,将 1 g
可溶性淀粉加少量水调成糊状,边搅拌边加入 100 mL 沸水,微沸 2 min,静置,取上层溶液,即为约
1%的淀粉溶液。
实验发现:可溶性淀粉溶液遇碘呈现蓝色;马铃薯匀浆遇碘呈现紫红色; 糯米匀浆遇碘呈现紫红色。
这是因为淀粉和碘的显色反应受淀粉类型的影响,若全部为直链淀粉,呈现蓝色,全部为支链淀粉,呈现紫红色, 直链淀粉较多,
呈现蓝紫色,支链淀粉较多,则呈现紫红色。
2.2 显色反应受淀粉新鲜度的影响
观察新配制的淀粉溶液、 配制 1 周的淀粉溶液和配制 1 月的淀粉溶液(冰箱冷藏储存)遇碘的显色反应,发现: 新配制和配制 1
周的淀粉溶液遇碘均呈现明显的蓝色, 而配制 1
个月的淀粉溶液遇碘呈现蓝紫色。这是因为淀粉溶液存放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淀粉水解为糊精,从而使反应呈现蓝紫色。因此实验中最好采用新配制的淀粉溶液。
2.3 显色反应受温度的影响
观察了温度对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影响。 将各加入 2 mL 淀粉溶液的 11 支试管分别置于 0℃、10℃、20℃、30℃、
40℃、50℃、60℃、70℃、80℃、90℃、100℃的不同温度中水浴保温 5 min 后,再各加入 2
滴碘液,观察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温度的控制采用不同加冰量(低于室内水温的温度,如
0℃和
10℃)和恒温水浴锅加热(高于室内水温的温度)2 种方法。
实验发现:当温度为
30℃及以下时,蓝色不会褪去;当温度为 40~50℃时,蓝色很快褪去;温度为 60℃及以上时,不会出现蓝色。这是因为淀粉分子受热时螺旋圈会由于膨胀而扩大, 碘分子不能在螺旋圈中以氢键形成稳定的包合物,
碘分子从螺旋圈中脱下而导致原有颜色逐渐褪去[3]。因此,观察淀粉的显色反应要等冷却到
30℃以下进行,这时显色现象会更加明显。
2.4 显色反应受 pH 的影响 观察
pH=1~14 等
14 个梯度 pH
对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影响,pH 梯度通过不同浓度的盐酸或氢氧化钠进行控制。 实验发现:pH=2
及以下时,呈现蓝紫色;pH=3~8,呈现蓝色;pH=9 及以上时,不显色。
这是因为:在强酸溶液中,淀粉会水解为糊精而呈现蓝紫色;在强碱溶液中,碘单质能迅速发生歧化反应生成碘酸
盐和碘化物(3I2+6NaOH=5NaI+NaIO3+3H2O)[4],没有碘单质的存在,就不能形成淀粉-碘包合物,因此不能显色;在弱酸、中性和弱碱溶液中,淀粉基本不水解,碘单质也基本不参加歧化反应,因而呈现蓝色。
3
对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启示
由于淀粉和碘的显色反应会因淀粉的类型、所处条件(温度和酸碱度)、分解程度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在中学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3.1 实验设计
在实验设计环节,如果实验中所涉反应的温度或 pH
不同,如在“探究温度(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5],建议不要采用“淀粉遇碘变蓝”的检测方法,而采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方法。
3.2 实验操作
在实验操作环节,淀粉溶液最好采用新配制的可溶性淀粉溶液。此外,在滴加碘液时,最好使待测溶液温度处于常温且酸碱度为中性或偏弱酸性,以减少实验误差。
3.3 实验结果 在分析实验结果时,
要尊重实验结果并能合理地解释实验偏差。如用碘液检测马铃薯匀浆时出现紫红色现象而非蓝色现象;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100℃的试管加酶反应不经冷却而直接滴加碘液不显色。不要回避这一显色偏差,而是向学生传递“淀粉遇碘不一定变蓝”的正确观点,并向学生解释其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寿然,张佐,黄佩蓉. 生物化学. 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8:82.
2 曾波. 淀粉遇碘真的变蓝了吗. 生物学教学,
2001,26(6):42—43.
3
张秀清.淀粉与碘反应的显色原理和条件.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6,(12):27—28.
4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华中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
第 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76.
5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开发中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第 1 册.第 2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