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存在体液调节,但以神经调节为主

(2015-01-06 14:21:34)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师备课

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存在体液调节,但以神经调节为主  

2011-12-25 18:57:07|  分类: 必修3稳态与环境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文地址: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存在体液调节,但以神经调节为主作者:小家碧玉

材料一:高温环境中神经和激素都参与体温调节在正常情况下,当外界温度超过35度时,最直接的散热方法就是出汗,出汗是一个生理性的体温调节过程。当外界温度过高时,皮肤上的感受器官会把感受到的信号和血液温度的变化一起传送到下丘脑。也就是外周和中枢的感受器会同时把感受信号传递到下丘脑。机体为此会作出两种反应:一种是减少产热,另一种是增加散热。增加散热的方法有:皮肤血管舒张、出汗。减少产热就是在下丘脑和垂体的控制下,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从而使细胞的代谢活动减弱以减少产热。最终使产热和散热维持平衡,保持体温恒定。因此高温环境中激素也参与体温调节,只是激素的分泌减少。(王学宏)参考文献《精英教案》军事谊文出版社 北京大学生科院 2003 第1版
材料二:高温环境下,散热方式有汗腺分泌汗液和皮肤血管舒散热。出汗是高温作用于皮肤温度感受器而出现的反射性汗液分沁活动,属于神经调节方式。35℃以上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调节机制。  皮肤血管运动的调节,受来自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支配,在高温下有三种机制使血管不同程度的舒张:1 缩血管神经纤维活动的降低;2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乙酰胆碱)的活动加强;3 缓激肽的舒血管作用。前两种为神经调节,而缓激肽是由血浆中的血浆激肽释放酶作用产生,血液中的缓激肽和血管舒张素等激肽可参与血流量的调节,使血管舒张,这属于体液调节。

材料三:

2008年广东文科基础第74题)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机体产热加强,散热停止

B.机体是以反馈调控方式维持体温稳定的

C.低温环境中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神经不参与

D.高温环境中神经参与体温调节,激素不参与

答案:B

 

现行的大纲版教材在讲高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时,只讲了通过神经调节增加散热来防止体温升高,给中学师生的印象就是在高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没有激素参与。因此,不少中学生物老师认为上面这道选择题正确答案应该是B、D。

新课标教材《高中生物•必修3》中"人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是作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的实例以"资料分析"的形式出现的,它用简图概括地说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从图解中可以看出,当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时,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使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同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体温下降,维持正常体温。这就说明,在高温环境中的体温调节,不仅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江教版<生物3>P14:在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也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散热量增加。人体就是这样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来维持不同环境中体温的恒定的。这句话也暗示高温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有激素的参与。

那么高温环境中激素是怎样参与体温体温调节的呢?

杨秀平主编的《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明确指出:"动物最主要和最直接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二者分别通过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的改变来调节代谢产热过程。如果动物被暴露在寒冷之中,它将随意或不随意地颤抖,以增强产热。此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热增加,同时增加摄食量。如果动物长期在寒冷环境中,会通过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而提高基础代谢率使体温升高。若动物长期处于热紧张状态,会通过降低甲状腺的功能,使基础代谢下降,此时摄食量下降、嗜睡以减少产热。"由此可以得出,在高温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等激素还是参与体温调节的,只是通过分泌量的减少来减少产热。因此,在高温环境中,机体一方面通过神经调节以增加散热;一方面通过减少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分泌量以减少产热,二者共同维持体温的相对平衡。

因此,在高温环境下,散热的调节方式以神经调节为主,同时也有体液调节方式。

高温环境中激素参与体温调节吗?

zhxlyc

在高温环境下,有两种散热方式:汗腺分泌汗液和皮肤血管舒散热。出汗是高温作用于皮肤温度感受器而出现的反射性汗液分沁活动,属于神经调节方式。35℃以上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调节机制。 
皮肤血管运动的调节,受来自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支配,在高温下有三种机制使血管不同程度的舒张:1 缩血管神经纤维活动的降低;2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乙酰胆碱)的活动加强;3 缓激肽的舒血管作用。前两种为神经调节,而缓激肽是由血浆中的血浆激肽释放酶作用产生,血液中的缓激肽和血管舒张素等激肽可参与血流量的调节,使血管舒张,这属于体液调节。 
因此,在高温环境下,散热的调节方式以神经调节为主,同时也有体液调节方式。 

2008-9-16 21:30 删除 回复此发言

zhxlyc

人处于低温环境时,机体产热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体液中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在高温环境下,散热方式有汗腺分泌汗液和皮肤血管舒散热。出汗是高温作用于皮肤温度感受器而出现的反射性汗液分沁活动,属于神经调节方式。35℃以上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调节机制。  
皮肤血管运动的调节,受来自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支配,在高温下有三种机制使血管不同程度的舒张:1 缩血管神经纤维活动的降低;2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乙酰胆碱)的活动加强;3 缓激肽的舒血管作用。前两种为神经调节,而缓激肽是由血浆中的血浆激肽释放酶作用产生,血液中的缓激肽和血管舒张素等激肽可参与血流量的调节,使血管舒张,这属于体液调节。  
因此,在高温环境下,散热的调节方式以神经调节为主,同时也有体液调节方式。  
(李玉春    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     067001) 

2008-9-16 21:52 删除 回复此发言

wangxuehong12345

高温环境中激素也参与体温调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全一册)指出,在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以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并没有指出在炎热环境中,激素是否参与体温调节。但杨秀平老师主编的《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明确指出:"动物最主要和最直接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二者分别通过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的改变来调节代谢产热过程。如果动物被暴露在寒冷之中,它将随意或不随意地颤抖,以增强产热。此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热增加,同时增加摄食量。如果动物长期在寒冷环境中,会通过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而提高基础代谢率使体温升高。若动物长期处于热紧张状态,会通过降低甲状腺的功能,使基础代谢下降,此时摄食量下降、嗜睡以减少产热。"由此可以得出,在高温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等激素还是参与体温调节的,只是通过分泌量的减少来减少产热。因此,在高温环境中,机体一方面通过神经调节以增加散热;一方面通过减少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分泌量以减少产热,二者共同维持体温的相对平衡。(王学宏 河南西华第一高级中学 466600) 
参考文献:《动物生理学》杨秀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第1版  226

xiaomie_zhouwei身份:管理员

1、在高温环境中,为增加散热,会出现发汗的现象。发汗是一种反射,发汗中枢传出的神经冲动,经交感神经纤维传递,并通过产生胆碱来控制小汗腺的分泌细胞,因此注射乙酰胆碱可引起发汗。但汗腺除受神经支配外,也可接受血中肾上腺素的刺激而出现分泌活动。如高度恐慌时,出现的发汗现象。  
2、提供一则有启示意义的材料:60年代初,用狗、猫、猴做的实验证明,用5-羧色胺灌注动物的脑室或微量注入于下丘脑,动物的体温上升,同时伴有血管收缩反应和寒战;而去甲肾上肾素则使动物的体温降低0.5-2℃,同时伴有外周血管舒张。根据这类实验,提出了体温调节的单胺学说,此学说认为,5-羧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物质在量上的动态平衡可保持体温的恒定。但目前认为,这两种物质对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只能起到调整的作用,而对于体温的恒定水平没有决定作用。这则材料表明,无论是高温环境,还是低温环境,都有激素参与体温调节。

2008-9-18 23:03 删除 回复此发言

人生如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般是这样认为的:寒冷条件下体温的平衡调节有神经和体液参与,而在炎热条件下则只有神经调节.最近我查阅了一些资料:

人和高等动物体温的相对稳定,有赖于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的维持受两个调节系统控制:一是行为调节,一是反馈调节..体温的反馈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实现的.分布在机体表层的温觉感受器,接受机体内外环境温度变化的刺激,发出信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信息在中枢中得到整合,然后相应的引起骨骼肌 皮肤血管 汗腺和内分泌腺等器官的变化,改变了机体产热的散热的能力,结果维持于相对稳定的水平.

参考:江苏教育出版社<生物3>P14:在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也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散热量增加.人体就是这样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来维持不同环境中体温的恒定的.

  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严格的讲在炎热条件下还是有激素参与的!

2008-9-21 10:55 删除 回复此发言

人的呼吸、心跳以及细胞内的一些变化都需要ATP,而产生ATP就会伴有热的产生,人体产热不可能过低或是一直下降。炎热条件下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人体产热(基础代谢)可能不会下降,而是略有升高,保持体温平衡只有神经调节起作用,激素调节的作用只是维持较低的产热状态等。

2008-9-21 15:28 删除 回复此发言

吉林 四平网友:
高温条件下体温调节,应该是神经调节为主,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至于体液(激素)是否参与,个人认为只要生命体要保持基础代谢,就应该有。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3P.32体温调节图解,也明确指出当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时,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使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同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体温下降,维持正常体温。姜万录(吉林省梨树县第一高级中学  136500)


考虑到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已明确指出:在高温环境下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使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同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体温下降,维持正常体温。尽管老人教版选修教材没有指明,在新课标实验区高考试题中,学生还是能够得出高温环境中有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的。(王学宏)

2008-9-25 07:40 删除 回复此发言

xiaomie_zhouwei:
1、在高温环境中,为增加散热,会出现发汗的现象。发汗是一种反射,发汗中枢传出的神经冲动,经交感神经纤维传递,并通过产生胆碱来控制小汗腺的分泌细胞,因此注射乙酰胆碱可引起发汗。但汗腺除受神经支配外,也可接受血中肾上腺素的刺激而出现分泌活动。如高度恐慌时,出现的发汗现象。  
2、提供一则有启示意义的材料:60年代初,用狗、猫、猴做的实验证明,用5-羧色胺灌注动物的脑室或微量注入于下丘脑,动物的体温上升,同时伴有血管收缩反应和寒战;而去甲肾上肾素则使动物的体温降低0.5-2℃,同时伴有外周血管舒张。根据这类实验,提出了体温调节的单胺学说,此学说认为,5-羧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物质在量上的动态平衡可保持体温的恒定。但目前认为,这两种物质对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只能起到调整的作用,而对于体温的恒定水平没有决定作用。这则材料表明,无论是高温环境,还是低温环境,都有激素参与体温调节。

2008-9-25 20:33 删除 回复此发言

18

内质网:这篇讨论,计划在第6期刊用。所以,还在继续讨论

    机体通过皮肤血流量的调节、汗腺分泌和肌肉寒颤等活动,使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研究证明,这些活动是在机体的体温反馈调节机构控制下进行的。 
    体温的反馈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实现的。分布在机体表层的温冷觉感受器,以及机体深部的温度感受器(包括中枢性温度感受神经元),接受机体内、外环境温度变化的刺激,发出信息(包括神经的和内分泌的)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信息在中枢得到了整合,然后相应的引起骨骼肌、皮肤血管、汗腺及内分泌腺等器官活动的变化,改变了机体产热和散热能力,结果使体温维持于相对稳定的水平。(P288)王玢主编《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高教社第一版1986.3 

该文献明确表述了体温的反馈调节要受神经-体液的共同作用,可以说高温环境中激素应该是参与体温调节的。但是是何种激素参与高温环境的体温调节呢?还需深入的探讨。

2009-2-27 21:16 删除 回复此发言

ximingli163:

    机体通过皮肤血流量的调节、汗腺分泌和肌肉寒颤等活动,使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研究证明,这些活动是在机体的体温反馈调节机构控制下进行的。 
    体温的反馈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实现的。分布在机体表层的温冷觉感受器,以及机体深部的温度感受器(包括中枢性温度感受神经元),接受机体内、外环境温度变化的刺激,发出信息(包括神经的和内分泌的)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信息在中枢得到了整合,然后相应的引起骨骼肌、皮肤血管、汗腺及内分泌腺等器官活动的变化,改变了机体产热和散热能力,结果使体温维持于相对稳定的水平。(P288)王玢主编《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高教社第一版1986.3 

该文献明确表述了体温的反馈调节要受神经-体液的共同作用,可以说高温环境中激素应该是参与体温调节的。但是是何种激素参与高温环境的体温调节呢?还需深入的探讨。


刚刚查找到了关于 "受热刺激通过神经通路-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影响"

    日常维持甲状腺分泌主要靠TSH与甲状腺激素的反馈性调节,这种反馈可不经下丘脑但在寒冷、精神刺激等,则通过神经通路-下丘脑起到促进甲状腺分泌的作用。而受热、外伤及其它损伤性(应激)刺激,则通过这条通路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受到抑制(图11-5)。(P328)文献同上。〈相关图片由于技术问题请网友请参阅本文献,见谅!〉

2009-2-27 22:10 删除 回复此发言

21

ximingli163

===lw_pic_up_sina===1359524370.244

身份:圈友

发帖:430

1.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参与的血中儿茶酚胺的增加 
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兴奋沿着交感神经链可扩布到许多内脏器官和腺体,同时也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在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如恐惧、严重焦虑……暴冷暴热以及乏氧窒息等,这一系统将立即被调动起来。儿茶酚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兴奋性,使机体警觉性(alertness)提高,反应变灵敏;……(P334)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参与的ACTH与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2.1当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剧烈的环境温度变化、缺氧、外伤……等时,血液中ACTH浓度立即增加,随之肾上腺皮质机能增强,分泌大量糖皮质激素。(P338) 
2.2生理性紧张对ACTH分泌的影响……而创伤、剧烈温度变化等因素可通过外周感受器传入冲动引起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的兴奋,从而引起下丘脑CRF神经元的兴奋,再通过CRF促进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释放ACTH,从而大幅度提高皮质醇的分泌,增加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P339)

以上资料详细叙述了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与儿茶酚胺的作用及下丘脑中神经元与ACTH的关系。两者都提到了温度骤变与机体应激性的联系,即神经-体液的作用。可见高温环境中激素参与体温调节!

2009-2-27 23:48 删除 回复此发言22

ximingli163身份:圈友发帖:430ximingli163:

1.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参与的血中儿茶酚胺的增加 
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兴奋沿着交感神经链可扩布到许多内脏器官和腺体,同时也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在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如恐惧、严重焦虑……暴冷暴热以及乏氧窒息等,这一系统将立即被调动起来。儿茶酚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兴奋性,使机体警觉性(alertness)提高,反应变灵敏;……(P334)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参与的ACTH与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2.1当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剧烈的环境温度变化、缺氧、外伤……等时,血液中ACTH浓度立即增加,随之肾上腺皮质机能增强,分泌大量糖皮质激素。(P338) 
2.2生理性紧张对ACTH分泌的影响……而创伤、剧烈温度变化等因素可通过外周感受器传入冲动引起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的兴奋,从而引起下丘脑CRF神经元的兴奋,再通过CRF促进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释放ACTH,从而大幅度提高皮质醇的分泌,增加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P339)

以上资料详细叙述了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与儿茶酚胺的作用及下丘脑中神经元与ACTH的关系。两者都提到了温度骤变与机体应激性的联系,即神经-体液的作用。可见高温环境中激素参与体温调节!

参考文献同上!

2009-2-27 23:50 删除 回复此发言23路旋风√身份:圈友发帖:1100北京网友:为啥质疑? 
难道您认为高温环境中激素就不参与体温调节了吗? 
激素分泌增加是调节,难道激素分泌的变化就不是调节了吗?
看到这里我糊涂了,因为开始我认为高温环境中神经参与体温调节,也有有体液调节"  
但刚接受了"高温环境中神经参与体温调节,而没有体液调节"  
现在又有了。  晕中。   2009-4-06 22:33 删除 回复此发言

内质网身份:圈主发帖:3212这个问题,在约一老师写答案,还没写过来。

2009-4-07 16:28 删除 回复此发言25

令狐冲

(2008年广东文科基础第74题)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机体产热加强,散热停止     
B.机体是以反馈调控方式维持体温稳定的  
C.低温环境中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神经不参与     
D.高温环境中神经参与体温调节,激素不参与  答案:B  
   现行的大纲版教材在讲高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时,只讲了通过神经调节增加散热来防止体温升高,给中学师生的印象就是在高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没有激素参与。因此,不少中学生物老师认为上面这道选择题正确答案应该是B、D。  
新课标教材《高中生物·必修3》中"人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是作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的实例以"资料分析"的形式出现的,它用简图概括地说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从图解中可以看出,当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时,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使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同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体温下降,维持正常体温。这就说明,在高温环境中的体温调节,不仅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江教版<生物3>P14:在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也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散热量增加。人体就是这样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来维持不同环境中体温的恒定的。这句话也暗示高温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有激素的参与。  
    那么高温环境中激素是怎样参与体温体温调节的呢?  
    杨秀平主编的《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明确指出:"动物最主要和最直接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二者分别通过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的改变来调节代谢产热过程。如果动物被暴露在寒冷之中,它将随意或不随意地颤抖,以增强产热。此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热增加,同时增加摄食量。如果动物长期在寒冷环境中,会通过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而提高基础代谢率使体温升高。若动物长期处于热紧张状态,会通过降低甲状腺的功能,使基础代谢下降,此时摄食量下降、嗜睡以减少产热。"由此可以得出,在高温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等激素还是参与体温调节的,只是通过分泌量的减少来减少产热。因此,在高温环境中,机体一方面通过神经调节以增加散热;一方面通过减少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分泌量以减少产热,二者共同维持体温的相对平衡。(郑永智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中学  044200 ) 2009-4-15 20:47 删除 回复此发言26

一叶知秋身份:圈友发帖:26

    对于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我觉得问题的解析还是应该以中学教材为主为好。我很清楚我面对的是学生,是中学生!就大多数学生来讲,他所能接受和知道的知识仅限于教材。我们用大多数学生不知道的东西去解释学生不清楚的问题(甚至于老师都不甚明白的问题)合适吗?中学生物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啊,老师,你可以找到许多参考书,引经据典,不惜把大学教材全搬过来,分析的头头是道,你教育的对象---你的学生能理解吗?有人说过,给人一杯水,你应准备一桶水。可是我们不能无限拔高。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好像是有区别的,是这样吧?拔苗助长不应成为我们的目标。 
     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谢谢2009-4-16 00:52 删除 回复此发言

lijinan1956身份:圈友发帖:3205如果我们仅就某某教材来论证这个问题,最终可能是各执一词,达不成共识。 但就生物学学科的稳态思想来分析,应该是激素参与了调节的。因为调节的方式有两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为机体适应高温环境,这两种调节方式应该是密切配合、共同作用的。

2009-4-17 07:37 删除 回复此发言

yun1973yun这个问题为什么还是没有定论?2010-1-20 09:40 删除 回复此发言

无常道身份:圈友发帖:953

一叶知秋:   对于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我觉得问题的解析还是应该以中学教材为主为好。我很清楚我面对的是学生,是中学生!就大多数学生来讲,他所能接受和知道的知识仅限于教材。我们用大多数学生不知道的东西去解释学生不清楚的问题(甚至于老师都不甚明白的问题)合适吗?中学生物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啊,老师,你可以找到许多参考书,引经据典,不惜把大学教材全搬过来,分析的头头是道,你教育的对象---你的学生能理解吗?有人说过,给人一杯水,你应准备一桶水。可是我们不能无限拔高。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好像是有区别的,是这样吧?拔苗助长不应成为我们的目标。 
     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谢谢对于中学中出现争议的问题。不但要考虑中学教材,还应该注意中学教材中是否有不足的地方。教师不一定要掌握所有的大学知识,但是中学教师有义务清楚自己教的知识是不是被科学界所承认。 我赞同高温中有体液调节的说法。因为在高中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高温中是否有体液调节,但高中教材中指出了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两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同时大学教材中也指出了高温下有体液调节。 我只是发表一下我的见解,绝非指教。若有不当,还望一叶知秋老师指出。

2010-1-20 10:35 删除 回复此发言

无常道:具有体温调节作用的其他结构,广泛地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各级部位,其中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下斤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既能感受它局部组织温皮变化的刺激,又能对由其他途径传人的温度变化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这些温度敏感的神经元,又可分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体温升高时,可兴奋的神经元称为热敏神经元。当热敏神经元兴奋时,散热增多,产热减少。体温降低时兴奋的神经元,称为冷敏神经元。冷敏神经元兴奋时.广热增多,散热减少。  
  戈应滨,王正山.生理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温下,与产热有关的激素分泌不会变化的说法有些一厢情愿。激素调节一定是激素分泌增多么? 另外,前面也有多名老师提到,散热的调节也需要激素参与。

天马行空身份:管理员发帖:1385个人觉得,高中阶段非奥赛考试还是处理为仅为神经调节好,因为教材上就是这么提的不要深挖。2010-1-23 23:12 删除 回复此发言

望春玉兰:
在教学中我是依据人教版老教材《第二节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二 神经调节》教材最后一段话给学生解答的: 
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体液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作用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的,动物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并且适应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课本的各项生命活动,当然也包括外界温度高时的体温调节了。 
毕竟是学生去参加高考,这样讲学生能接受,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不违背科学知识。 
当然,教师还是要站的高些,要把知识记住,记准。但谁说教师掌握的就一定要学生掌握?学生有的是时间去掌握更多的知识。 
通过习题是可以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不能因为个别人编写的个别题,臆断课本知识。


雄鹰   1、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体液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作用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的,动物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并且适应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2、 现行的大纲版教材在讲高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时,"在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也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散热量增加。"只讲了通过神经调节增加散热来防止体温升高,给中学师生的印象就是在高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没有激素参与。 
    3、同时,现行的大纲版教材在讲高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时,"人体就是这样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来维持不同环境中体温的恒定的。"这句话也暗示高温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有激素的参与。  
    4、 我赞同"高温环境中激素应该是参与体温调节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