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群落空间结构的正确认识
(2012-11-23 16:19:53)
标签:
教学随想教育 |
分类: 教师备课 |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生的过程,即生物群落的成层现象。
群落的成层现象是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表征。即是说不同生活型的物种在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和地面(或水面)以下不同深入分层排列结果,形成了群落的垂直成层现象。
陆地生物群落的成层结构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湿度和空气等;而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环境原因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可见,成层现象实际上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优越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的种类多,群落的层次多,成层结构就复杂;反之,则层次少,成层结构就简单。
在发育成熟的森林群落中,分层现象十分明显,典型的情况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地下层、地被层、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
2、水平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而且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群落内由于环境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叫做群落的水平结构。造成群落不同水平分布型的主要原因是物种亲代的散布习性、
环境梯度与群落分布
当环境的一个或多个主导因子发生渐变,形成环境梯度时,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出现不同的生物群落。环境梯度一般包括海拔、温度、湿度、土壤、风与光等因素,就动物群落来讲还包括植被梯度因素。
群落和生境是一个辨证统一体,相互作用,不可分割。随着生境的梯度变化,生物群落呈现出多种渐变分布系列。如主要受温度因子的梯度变化影响而成的植被分布,在北半球欧亚大陆从南向北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一亚热带常绿林一常绿阔叶混交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北方针叶林一冻原。
除南北不同纬度地区形成不同的热量带,植被分布类型不同外。同一热量带内,受水分的主导影响,植被类型也不同,沿海地区空气湿润,降水量大,森林植被占优势;距海洋较远处,降水量少,干旱季节长,主要分布着草原植被;大陆中心降雨量最少,地面蒸发量大,气候极为干旱,则分布着荒漠植物群落。群落的梯度分布还表现在随地形高低的垂直变化上,从山麓到山顶,温度降低,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增大,群落也随海拔升高的垂直分布一般是:干旱荒漠带一荒漠草原一草原一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一亚高山针叶林一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一冰雪带。
高山植物的分布是属于垂直结构还是水平结构?
严格的说高山植物的分布既不属于水平结构也不属于垂直结构,而是属于梯度分布。(但是在高中阶段都认为是垂直结构)
对于“植物的垂直分布”理解起来有两个岐义:一是在群落中有垂直分层现象。二是随海拔梯度而成垂直分布。两者受到的生态因素的影响情况分别是: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湿度和空气等;环境梯度一般包括海拔、温度、湿度、土壤、风与光等因素,就动物群落来讲还包括植被梯度因素。如果不将海拔算成生态因素(直接因素)的话。高山(山坡)植物的垂直分布的主要((最主要)原因是温度。群落中垂直分层(垂直分布)的主要(最主要)原因是: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