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五代时,由于战争的影响,官学衰废,士子苦无就学之所,于是自动择地读书。一些学者在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下,也利用此时机,选择景色优美、清雅静谧的山林名胜之地,作为“群居讲学之所”,出现了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买田筑室于蜀山南麓,拟终老阳羡,这便是“东坡草堂”,之后又扩建成“东坡别墅”。元代在原址上建起“东坡祠堂”,后又废为僧舍。明弘治十三年,工部侍郎、宜兴人沈晖在此重建“东坡书院”,作为文人学士例行集合、缅怀先贤之所。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多次修缮、扩建。咸丰年间,书院被焚。光绪八年,当地二十四家望族合资重建“东坡书院”,作为宜兴东南八乡培养人才之地。光绪三十二年,废除科举,改位“东坡高等小学堂”后为“东坡小学”所在地,“东坡桃李”遍于天下。1983年6月,书院被列为宜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东坡小学”从中迁出。2002年10月,书院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顶蜀镇政府筹资全面修建“东坡书院”,恢复七间四进,并新建碑廊180平方米,以传承“东坡文化”,使古老书院焕发青春。
东坡书院的大门,1982年重建,原书院大门有匾额“东坡学校”,系清代侍郎唐文治手笔。现在的匾额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舒同于1982年所书。
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也称“蜀山书院”。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东坡书院、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书院前原有一小河滨直通蠡河,称为“书院浜”,那时学生上学要摇船进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此滨填没。

书院旁穿过一月亮门沿山坡小道可以直达蜀山另一景点:显圣禅寺。

进入门楼后院内两旁小景。

进入门楼后院内两旁小景。

进入门楼后院内两旁小景。
进门一条砖石甬道,右侧有“石牛池”,内有怪石如石牛。
甬道右侧之山坡,石骨嶙峋,遍植花木,称作“东园”。园内有“石牛池”,池中巨石形如卧牛,故名。“石牛”上有前人题刻“东园”、“卧云”、“饮水思源”等。“石牛池”是当年学子课余嬉戏游乐之处。

饮水思源
怪石如牛

曲径通幽
东园,大门紧闭,看旁边的说明牌现在是东坡小学。

书院正门前,有石桥、泮池。
桥柱上有四尊石狮,形态玲珑生动,部分毁于文革,后于1982年修复。

泮池,东坡书院仿孔庙前建石桥泮池,桥下池水由清洌的山泉汇集,终年不枯。
第一进:正屋。原系书院大门,门前左右有圆形石鼓,上悬“东坡书院”匾额,系曾国藩幕僚高心夔所书。正屋共七间。西面二间保存匾额三块:一为清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周家楣手书的:“东坡买田处”,二为清浙江巡抚任道榕手书的“讲堂”;三为清道光江宁布政使杨能格手书的“似蜀堂”。最西一间,栋梁窗格,雕刻精美,尤为讲究。此进陈列东坡书院历史沿革、历代文人题咏等资料,以及近现代中外名人和各级领导参观书院的题词、照片。

书院简介牌。
第二进:
飨堂。为祭祀苏东坡的地方,其建筑宏伟。每年农历12月19日东坡诞辰,本邑文人、士绅、学子聚集于此,祭祀坡公。飨堂中原有东坡像,朱漆贴金,镌刻精致,出于名匠之手。室内原有左右两半亭,一刻《楚颂贴》及诗词,一刻兴造碑记。现在的苏东坡紫砂塑像,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创作。室内陈列东坡生平、东坡在阳羡的故事,以及东坡咏阳羡的诗词等。

堂前陈列的一把硕大的东坡提梁壶
传说中「东坡提梁壶」的传统定型款式创制是北宋苏东坡,这显然不是历史事实。民间传说只是反映了陶都宜兴人民的一种心愿或民俗民风,那么,事实是怎样呢?苏东坡事实上嗜好的煮茶用器应该是「铫子」,是由水壶或药壶改型并移作煮茶之用的铜器铫子,被称作「铜石铫」的,而紫砂石铫的创制应该是清代书画名家尤荫根据周钟赠的苏东坡铜提石铫仿制的「白泥大砂壶」,这就是清嘉道年间制壶名家杨彭年改制、加工、定型,并经不断改进、演变,终趋成熟的紫砂传统经典之作「彭年石铫」早期之作──「提梁石铫」。这和「苏东坡提梁壶」的造型完全不同,完全不是一回事。
当今定型定名款识「东坡提梁壶」的创制,是在1932年春天。当时为准备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品展示问题,宜兴职校校长(陶校前身,紫砂职业教育创始人)王世杰,多次邀集丁蜀山陶业粗、溪、黑、黄、砂、紫砂六大行业工会代表、窑业主代表、艺人代表、地方名士、校董出谋策划,群策群力。座谈会期间,再讨论展品的题材时,有人讲起了「东坡提梁壶」的故事传说。王世杰很感兴趣,认为这是绝好题材,就组织紫砂艺人专门讨论故事传说中的「东坡提梁壶」。
紫砂艺人、各紫砂营业公司、各陶器厂亦提供了清末传统单把提梁壶款式的壶样。特别是一把清光绪年间的任伯年刻花卉提梁壶,壶身为灯笼圆壶,厚圆盖,钮扁圆,一弯式流,前提梁用一段横把呈弯弓形状,后竖搭一段把架在弯弓上,直至壶后身传统的接壶把处将提梁把嵌接。此件艺技、格调、形制均较别致。王世杰根据清末传统单把提梁的款式,结合清末双梁横竖架接提梁的架势,设计出初步图稿,正式定名为「东坡提梁壶」,并将图稿分发于紫砂业界,由各陶器公司、各陶器厂、各陶器作坊聘请艺人制作。其中「东坡提梁壶」制得成功的,为民初制壶名艺人汪宝根。汪宝根制作的「东坡提梁壶」,制工严谨,圆纯精致,气度神韵,特别是流把处理巧妙,浑成一体,与民间故事传说中的「东坡提梁壶」相得益彰,情趣意合。作品制作成功,全窑场引起轰动。
另一艺人束金寿,照图制作亦获成功。束金寿在「东坡提梁壶」壶身表面采用红泥浆「粉红」处理,效果比较明显,较好地表现达了「东坡提梁壶」的主题立意。
「东坡提梁壶」造型形制,是根据传统的单把提梁、双把提梁壶型转化演变而来,在王世杰手中定型定名。将传统提梁定名为「东坡提梁壶」比原先壶名更贴切,更接近主题,这就是「东坡提梁壶」创制的原因、过程。
庭院内小景。
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创作的苏东坡紫砂塑像。东坡先生执笔凝眸,目视远方。
清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周家楣手书:东坡买田处。
楹联:玉女铜官溪山无恙七百年毓秀钟灵尽是东坡桃李
鹅湖鹿洞文字有缘六千里寻幽选胜依然西蜀峨嵋

室内陈列东坡生平、东坡在阳羡的故事。
第三进:讲堂
第三进:讲堂,即书院讲学的厅堂。当年书院“弦诵彬彬,日新月异”,“多士济济讲诵于庭,邑父每月课业殿勖于前”。厅堂前部悬“讲堂”匾额,由浙江巡抚任筱园所书。后悬“似蜀堂”匾额,为清江宁布政使杨能格书。整个建筑较飨堂高大,结构古朴、雕刻精美,为典型的明清建筑。现在讲堂内陈列近现代东坡学子事迹。
此处两块匾额与第二进的“东坡买田处”匾额均为复制品,真迹在第一进西两间收藏。
庭中原有金、银桂树两株,树龄在百年以上,每逢金秋花开,香溢满庭。也寓科场高中、蟾宫折桂之意。此百年挂树,惜毁于文革,现在的桂树,为近年移植。

木雕上讲述的也是东坡先生的故事。
第三进天井的东西,各有侧室三间。“怀苏堂”和“楚颂堂”

东坡笠屐图
由清江宁布政使杨能格书写的“似蜀堂”。(此为复制品,真迹在第一进西两间收藏。)

似蜀堂内景。
第四进庭院里的东坡井。元丰七年,始建东坡草堂时打造,为家人享用,意蕴“山麓凿井必有泉,饮水思蜀见故里”,后一直为乡贤学子饮食受惠,并美誉此井“饮水思坡老,甘泉育后英”。咸丰年间被毁,2003年在原址重建。
书院最后一进共七间,名望湖楼,为两层木结构楼房。登楼远眺,蜀山古镇历历在目,太湖烟波隐约可见。此楼屡遭火灾,多次重建,现楼重建于2003年。

望湖楼与园内的东坡井。

望湖楼内景。介绍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平身事迹与画像。

西侧庭院为碑廊,共180平方米。
碑廊为2003年重修书院时新建,回廊环抱,环境幽雅,镶嵌有关书院的碑刻数十方。其中新刻的《楚颂贴》、《阳羡贴》和《迈往宜兴贴》为苏轼手书,堪称书法精品。其余比较重要的有明正德元年徐一夔撰《重刻蜀山草堂记》、明正德六年李东阳撰《蜀山苏文忠公祠堂记》、清康熙三十七年储欣撰《重修苏文忠公蜀山书院碑记》、清光绪三十七年《重修蜀山东坡书院碑记》等。这些碑记记述了东坡买田兴学的经过,歌颂了东坡的文德节操,反映了书院历代兴圮、重修的情况,具有极高的文物历史价值。

东坡乞常州居住奏状
(宜兴原属常州府)
碑廊的建立,丰富了书院的历史内涵,提升了书院的文化品位。彰往昭来,启迪后人,继承文明传统、弘扬东坡精神,诚为书院之一大重要景观。
宜兴东坡书院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书院历经沧桑,多次被毁,多次重建,现今留下的建筑是明代重建的。郭沫若、邹韬奋等知名人士曾前来讲学。书院曾培育了潘序伦、倪维德、范保文等我国一流的学者。它还是陶都历史上诸多紫砂工艺大师的启蒙摇篮。由于年久失修,东坡书院逐年破落。
在建设历史文化名镇过程中,丁蜀镇决定修缮东坡书院。省规划设计院、苏州园林设计院精心设计了整修方案。
加载中,请稍候......